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一总结
第一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第一章
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
1.五味
(1)辛:作用~发散、行气、活血;不良效用~耗气伤阴。
(2)甘:作用~补虚、缓急、和中、调和药性;不良效用~腻膈碍胃。
(3)酸:作用~收敛固涩、生津、安蛔;不良效用~收敛邪气。
(4)苦:作用~三泄(通泄、降泄、清泄)、一燥(燥湿)、两坚(坚阴、坚厚肠胃);不良效用~伤津、
伐胃。
(5)咸:作用~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不良效用~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脾虚便溏者慎用。
2.液体辅料
(1)酒:活血通络,行药势,矫味矫臭。
(2)醋:引药入肝,散瘀止痛,解毒,矫味矫臭。
(3)盐水:引药下行,强筋骨,软坚散结。
(4)姜汁:温中止呕,解毒。
(5)蜂蜜:补中,润肺止咳。
(6)麻油:润燥通便,解毒生肌,使药物质地变得酥脆。
3.固体辅料
(1)麦麸:和中益脾,缓和燥性。
(2)稻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减毒。
(3)土:温中和胃,涩肠止泻。
(4)河砂:中间传热体,减毒。
(5)滑石粉:中间传热体,清热,解暑,利尿。
(6)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4.七情配伍
(1)相须/相使(增效):石膏配知母(相须)、黄芪配茯苓(相使)。
(2)相畏/相杀(减毒):半夏畏生姜、生姜杀半夏。
(3)相恶(减效):人参恶莱菔子。
(4)相反(增毒):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5.药物动力学参数
(1)速率常数:描述药物转运(消除)速度。
(2)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3)生物利用速度: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快慢(评价指标~血药浓度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tmax)。
(4)生物利用程度: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多少(评价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5)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率。
(6)绝对生物利用度:当参比制剂是静脉注射剂时,得到的比率。
(7)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指标:Cmax、tmax、AUC。
(8)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Cmax、AUC。
第二章 中药材生产与中药饮片炮制
第二章
中药材生产与中药饮片炮制
1.道地药材
(1)川药:黄连、黄柏、附子、金钱草、丹参。
(2)广药:槟榔、蛤蚧、巴戟天、化橘红、阳春砂、肉桂、桂枝、益智仁。
(3)云药:木香、茯苓、三七、重楼。
(4)贵药:杜仲、吴茱萸、朱砂、五倍子、黄精、天冬、天麻。
(5)怀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6)浙药:杭菊花、杭麦冬、白术、白芍、延胡索、玄参、温郁金、浙贝母。
(7)关药:甘草/黄芪(内蒙古)、人参、鹿茸、哈蟆油、辽细辛、五味子、关防风、龙胆。
(8)北药:山西(党参),河北(板蓝根/大青叶/青黛/黄芩)。
(9)华南药:福建(泽泻),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木瓜),江西(枳实/枳壳)。
(10)西北药:青海(大黄),甘肃(当归),陕西(秦艽/秦皮/猪苓)。
(11)藏药:炉贝母、冬虫夏草、雪莲花、红景天。
(12)其他:广木香并非广东所产(从广东进口),西红花并非西藏所产(从西藏进口)。
2.产地加工
蒸(天麻、红参),煮(白芍、延胡索),烫(太子参)
揉搓(玉竹),发汗(杜仲、茯苓、续断、厚朴、玄参)
3.炒法
(1)炒黄:牛蒡子、芥子、莱菔子、王不留行/苍耳子(中火)、槐花(地榆槐角丸)
(2)炒焦:焦栀子、焦槟榔、焦山楂(消食止泻)、焦苍术(固肠止泻)
(3)炒炭(止血):大蓟、蒲黄、荆芥、姜炭
(4)麸炒:苍术(缓和燥性,健脾和胃)、枳壳(缓和峻烈之性,理气健胃消食)
白术(缓和燥性,健脾消胀)、山药(补脾健胃)
(5)米炒:斑蝥
(6)土炒(补脾止泻):白术、山药
(7)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
(8)滑石粉炒:水蛭
(9)蛤粉炒:阿胶
4.炙法
(1)酒炙:①引药上行:大黄(酒大黄)、黄芩、黄连、黄柏;②活血通络:大黄(熟大黄)、当归、
川芎、丹参;③矫臭去腥:蕲蛇;④特殊:酒白芍~调经止血、柔肝止痛;酒香附~通经脉、散结滞
(2)醋炙:①引药入肝:柴胡、香附、白芍;②降低毒性:甘遂;③矫臭矫味:乳香;④特殊:延胡索~
行气止痛;大黄~消积化瘀
(3)盐炙:①引药下行:车前子、泽泻;②引药入肾:杜仲、黄柏
(4)姜炙:竹茹(降逆止呕)、厚朴(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宽中和胃)
(5)蜜炙:①润肺:枇杷叶、马兜铃、麻黄;②补虚:黄芪、甘草
(6)油炙:淫羊藿、三七、蛤蚧
(7)其他:①萸黄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②四制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散结;③鳖血柴胡~抑制其
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
5.煅法
(1)明煅:白矾、牡蛎、石膏、石决明
(2)煅淬:赭石、磁石、炉甘石、自然铜
(3)扣锅煅:血余炭、干漆
6.蒸煮燀法
(1)蒸法:黄芩、人参、天麻;黄精(补脾、润肺、益肾,去除麻味以免刺激咽喉);何首乌(补肝肾、
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地黄(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2)煮法:川乌、藤黄、吴茱萸、远志、附子(炮附片~温肾暖脾;淡附片~回阳救逆)
(3)燀法:苦杏仁、白扁豆
7.其他制法
(1)复制:①半夏(清半夏~燥湿化痰;姜半夏~温中化痰、降逆止呕;法半夏~祛寒痰、调和脾胃)。②
天南星(胆南星~清化热痰)
(2)水飞(朱砂、雄黄、炉甘石),提净(芒硝)
(3)煨(肉豆蔻、木香),干馏(竹沥、蛋黄油)
(4)制霜(巴豆),制绒(艾叶、麻黄),拌衣(灯心草)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三章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
(1)苦参/山豆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双稠哌啶类生物碱(喹诺里西啶)
(2)麻黄: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有机胺类生物碱
(3)黄连:小檗碱;异喹啉类生物碱
(4)延胡索: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异喹啉类生物碱
(5)防己: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防己诺林碱(汉防己乙素);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6)洋金花:东莨菪碱;莨菪烷类生物碱
(7)天仙子:东莨菪碱、莨菪碱(阿托品);莨菪烷类生物碱
(8)川乌: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二萜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
(9)马钱子:士的宁(番木鳖碱)、马钱子碱;吲哚类生物碱
(10)雷公藤:倍半萜大环内酯类生物碱(雷公藤碱)、二萜类(雷公藤甲素)
(11)千里光:阿多尼弗林碱;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2.含氰苷(苦杏仁苷)的常用中药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3.含醌类的常用中药
(1)含蒽醌的常用中药:
①大黄:总蒽醌、游离蒽醌(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②何首乌:二苯乙烯苷、结合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为计);
③虎杖:大黄素、虎杖苷;④芦荟:芦荟苷;⑤决明子:大黄酚、橙黄决明素
(2)含菲醌的常用中药:丹参:丹参酮类(脂溶性)、丹酚酸 B
(3)含萘醌的常用中药:紫草
4.含香豆素的常用中药
前胡、补骨脂、秦皮(七叶苷、七叶内酯)、肿节风(异嗪皮啶、迷迭香酸)
5.含木脂素的常用中药
五味子、连翘、厚朴、细辛(指标成分~细辛脂素、挥发油;限量成分~马兜铃酸Ⅰ)
6.含黄酮的常用中药
黄芩(保存不当易变绿)、葛根(异黄酮)、银杏叶(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
槐花(总黄酮、芦丁)、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满山红(杜鹃素~二氢黄酮)
7.含萜类的常用中药
穿心莲(二萜)、青蒿(倍半萜)、龙胆(裂环环烯醚萜)
8.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
薄荷(单萜)、莪术(倍半萜)、艾叶(桉油精、龙脑~单萜)、肉桂
9.含三萜皂苷的常用中药
(1)四环三萜皂苷(达玛烷型):三七(人参皂苷 Rg1、人参皂苷 Rb1、三七皂苷 R1)
(2)五环三萜皂苷(齐墩果烷型):甘草(甘草酸)、柴胡、商陆、合欢皮
(3)四环/五环三萜皂苷:黄芪、人参
10.含甾体皂苷的常用中药
麦冬(鲁斯可皂苷元)、知母(知母皂苷 BⅡ、芒果苷)
11.含甲型强心苷的常用中药
香加皮(杠柳毒苷、杠柳次苷)、罗布麻叶(加拿大麻苷)
12.含乙型强心苷元的常用中药
蟾酥
第四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
第四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
1.根及根茎类
(1)大黄:根茎有星点,气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2)川牛膝:断面异型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
(3)威灵仙:表面黑褐色,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
(4)升麻:表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
(5)草乌:形如乌鸦头,一侧有不定根残基(“钉角”)。
(6)板蓝根: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微甜后苦。
(7)南板蓝根:节膨大,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中央有灰蓝色海绵状的髓。
(8)山豆根:豆腥气,味极苦。
(9)粉葛:横切面可见浅棕色同心性环纹。
(10)甘草:表面红棕色,断面显“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11)远志:表面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
(12)三七:顶端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味苦回甜。
(13)当归:切面有多数棕色油点,质柔韧,香气浓郁。
(14)藁本: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
(15)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16)北沙参:呈细长圆柱形,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
(17)白薇:根茎粗短,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
(18)天花粉:横切面可见黄色小孔(导管),略呈放射状排列。
(19)桔梗:顶端有数个半月形茎痕,味微甜后苦。
(20)川木香:根头偶有黑色发黏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21)紫菀: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
(22)天南星: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具有小扁球状侧芽。
(23)半夏: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
(24)石菖蒲:断面内皮层环纹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
(25)玉竹: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
(26)天冬: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
(27)麦冬:断面黄白色,中柱细小。
(28)知母: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嚼之带黏性。
(29)射干: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
2.茎木类
(1)川木通:木部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其间布满导管孔。
(2)木通:皮部较厚,黄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
3.皮类
(1)合欢皮:密生棕红色椭圆形横向皮孔,味稍刺舌,喉头有不适感。
(2)苦楝皮:外表面有交织的纵皱纹和点状灰棕色皮孔,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3)香加皮: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有特异香气。
4.叶类
(1)大青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
(2)枇杷叶:丝条状,上表面红棕色,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
(3)罗布麻叶: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齿。
5.果实及种子类
(1)地肤子:扁球状五角星形,周围具膜质小翅 5 枚。
(2)五味子: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3)金樱子:表面有突起的棕色小点,切开后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
(4)吴茱萸:五角状扁球形,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
(5)巴豆:卵圆形,具三棱,有纵线 6 条,破开果壳可见 3 室,每室含种子 1 粒。
(6)山茱萸:片状或囊状,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
(7)栀子:红黄色或棕红色,具 6 条翅状纵棱。
(8)草果:隔膜种子团分成 3 瓣,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
(9)豆蔻: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 3 条较深的纵向槽纹,味辛凉略似樟脑。
6.动物药
(1)水蛭:腹面可见细密横环纹,切面胶质状。
(2)桑螵蛸: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
(3)斑蝥:头足翅偶有残留,头部去除后的断面不整齐,边缘黑色,中心灰黄色。
(4)麝香:“银皮(内层皮膜)”、“当门子(野生麝香仁)”。
7.矿物药
(1)雄黄: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断面具树脂样光泽。
(2)芒硝:条痕白色,断面呈玻璃样光泽,味咸。
(3)硫黄:断面呈针状结晶形,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4)成分:
朱砂(硫化汞 HgS)、雄黄(二硫化二砷 As2S2)、炉甘石(碳酸锌 ZnCO3)
自然铜(二硫化铁 FeS2)、赭石(三氧化二铁 Fe2O3)、石膏(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滑石(水合硅酸镁Mg3(Si4O10)(OH)2])、芒硝(含水硫酸钠 Na2SO4·10H2O)
8.显微鉴别
(1)当归:多见梯纹导管和网纹导管,有时可见油室碎片。
(2)地黄:薄壁组织细胞内含棕色核状物。
(3)党参:联结乳管,有菊糖。
(4)艾叶:腺毛表面观鞋底形;非腺毛一种为 T 形毛,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
(5)砂仁:内种皮壁厚,胞腔含硅质块。
(6)麻黄:气孔内陷,保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纤维壁附有小晶体(砂晶和方晶)。
(7)穿心莲:晶细胞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下表皮气孔直轴式。
(8)猪苓:菌丝黏结成团,草酸钙结晶呈正八面体、规则的双锥八面体或不规则多面体。
第五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第五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1.胶囊剂
(1)辅料:
①增稠剂:琼脂;②增塑剂:甘油、山梨醇、羧甲纤维素钠;③遮光剂:二氧化钛;
④增光剂:十二烷基磺酸钠;⑤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
(2)质量要求:
①崩解时限:空心胶囊~10min、硬胶囊~30min、软胶囊~1h;②水分:硬胶囊剂内容物≤9.0%
2.丸剂
(1)水分:
蜜丸/浓缩蜜丸≤15.0%,水蜜丸/浓缩水蜜丸≤12.0%,水丸/糊丸/浓缩水丸≤9.0%,蜡丸~不检查水分
(2)溶散时限:
滴丸~30min,小蜜丸/水蜜丸/水丸/包衣滴丸~1h,浓缩丸/糊丸~2h,蜡丸~1h(照肠溶衣片检查法检查),
大蜜丸~不检查溶散时限
(3)包衣:
朱砂衣(镇静、安神、补心类药物),黄柏衣(利湿、渗水、清下焦湿热药物),
雄黄衣(解毒、杀虫类药物),青黛衣/百草霜衣(清热解毒类药物),
肠溶衣(聚丙烯酸树脂、纤维醋法酯),保护衣(薄膜衣、糖衣、有色糖衣、明胶衣)
3.片剂
(1)辅料:
吸收剂~磷酸氢钙;润湿剂~水、乙醇;黏合剂~淀粉浆、糖浆、阿拉伯胶浆;
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润滑剂~滑石粉、硬脂酸镁、聚乙二醇
(2)质量要求:2021 年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白皮书(中药)
①崩解时限:口崩片~60s、可溶片/分散片~3min、舌下片/泡腾片~5min、含片~10min、药材原粉片~30min、
浸膏片/半浸膏片/糖衣片/中药薄膜衣片~1h、咀嚼片/以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崩片~不检查崩解时限。
②阴道片:检查融变时限(30min);阴道泡腾片:检查发泡量。
③脆碎度: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崩片,不检查脆碎度
4.浸出制剂
(1)含糖的浓度:
合剂≤20%、糖浆剂≥45%、煎膏剂(加入炼蜜或炼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 3 倍)
(2)含药的浓度:
①普通中药酊剂:每 100mL 相当于原饮片 20g;②含毒性药品的中药酊剂:每 100ml 应相当于原饮片 10g;
③流浸膏剂:每 1ml 相当于原饮片 1g;④浸膏剂:每 1g 相当于原饮片 2~5g
(3)抑菌剂的浓度:
苯甲酸/山梨酸≤0.3%、羟苯酯类≤0.05%
5.无菌制剂
(1)注射剂的附加剂
①增溶剂/乳化剂:聚山梨酯 80、蛋黄卵磷脂、大豆磷脂。
②助悬剂:甘油。
③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
a.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
b.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
c.金属离子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
④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氯化钠、葡萄糖。
⑤抑菌剂:三氯叔丁醇、苯酚、甲酚、硫柳汞。
⑥止痛剂: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2)眼用制剂的附加剂
①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硼酸、硼砂;②pH 调节剂: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
③抑菌剂:三氯叔丁醇、硝酸苯汞、苯乙醇、羟苯乙酯;④黏度调节剂: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
(3)眼用制剂的吸收途径:
①局部用药的吸收途径:角膜吸收;
②体循环的吸收途径:结膜吸收
6.软膏剂与乳膏剂
(1)油脂性基质:
①羊毛脂:与凡士林合用,调节凡士林的渗透性和吸水性。
②蜂蜡:调节软膏的稠度。
③硅酮:对皮肤无刺激性,但对眼睛有刺激性,不宜作为眼膏基质
(2)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吸湿性好,易于洗除,但长期应用可引起皮肤脱水干燥
(3)乳状液型基质:
①水包油(O/W)型乳膏剂基质:乳化剂有钠皂。
②油包水(W/O)型乳剂基质:乳化剂有钙皂
7.贴膏剂
含膏量~橡胶贴膏、凝胶贴膏;耐热性~橡胶贴膏;赋形性~凝胶贴膏
8.栓剂
(1)油脂性基质
①可可豆脂:具有同质多晶性,β晶型较稳定。
②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类:贮藏中比较稳定,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油脂性栓剂基质。
(2)水溶性基质
①甘油明胶:常用作阴道栓剂基质,但不适用于鞣酸等与蛋白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②聚乙二醇类:在体温条件下不熔化,能缓缓溶于直肠液中,但对黏膜有一定刺激性。
(3)融变时限:脂肪性基质~30min、水溶性基质~60min
9.气雾剂
(1)分类:二相气雾剂:溶液型气雾剂;三相气雾剂:乳浊液型气雾剂、混悬液型气雾剂
(2)附加剂:
①潜溶剂:乙醇、丙二醇;②助悬剂:脂肪酸山梨坦、月桂醇;③抗氧剂:维生素 C、亚硫酸钠;
④防腐剂:羟苯乙酯;⑤乳化剂:硬脂酸三乙醇胺皂、聚山梨酯
(3)抛射剂(气雾剂喷射药物的动力):
代表品种~氢氟烷烃类(四氟乙烷、七氟丙烷、二氟乙烷)
(4)阀门系统(决定气雾剂的每次用药剂量)
10.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1)缓控释制剂:
①骨架型:水溶性/脂溶性骨架材料(扩散与溶蚀作用);不溶性骨架材料(扩散作用)。
②膜控包衣型:通过控制包衣膜的厚度、膜孔的孔径及其弯曲度等延缓释放,包括缓释的微囊/微球/微丸。
③缓释膜剂:多聚物膜对药物的释放具有延缓作用。
④渗透泵式: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零级速率),释药速度与 pH 无关。
⑤胃滞留型:通过黏附、漂浮或膨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中释放药物。
(2)靶向制剂:
①主动靶向制剂:包括前体药物、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
②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 敏感靶
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