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和“想像”是一组异形词,想象是从无到有的幻想,想像主要是从现实已有的内容上继续设想,或者是在幻想的基础上进行设想,但又比幻想更加注重实际,尊重现实。
“想象”和“想像”,区别在于“象”和“像”。在甲骨文、金文中,有“象”无“像”,“像”是后起的区别字。“象”的本义是指哺乳动物大象,也可泛指事物的情状和样子。“像”则指比照人物创造或制造出来的形象,如塑像、画像。由此观之,“象”是实的,“像”是虚的;“象”是本体,“像”是造体。自从“像”字恢复使用后,象、像二字一度造成混乱,“想象”和“想像”至今纠缠不清。
关于二者的用法,简单说明:
1:用字习惯,例如在一些权威的心理学教材,仍然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2:从这两个语素本身的意义上看,“象”更具涵括力。举凡与“形状;样子”有点关系的皆可谓之“象”,例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表象”“现象”“形象”“抽象”,所谓“万象更新”“万象归一”之“万象”正表明了“象”的涵盖面之广。而“像”只限于“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肖像、画像)或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某种镜面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虚像和实像),义域狭窄。
3:在现代汉语中,“像”字一会儿简化,一会儿恢复,又经历了一番变动,现今终于尘埃落定,按照周延先生的说法,“‘象’是第一性的,‘像’是第二性的”。凡指事物的形状、样子,一律用“象”;凡依照某一事物创造或制造的形象,一律用“像”。
至于“想象”,一般认为是动宾结构,但也有专家认为是联合结构。如果是动宾结构,想的是事物的形状、样子,用“象”应该说是合理的。如果是联合结构,“象”字本身也是动词,即韩非子说的“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想”即“象”,“象”即“想”,用“象”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