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关键在于建立两条路径:一条是跟随老师的,一条是自己的。
一条被动,一条主动;一条是跟团游,一条是自助游。因为学习的奥秘在于形成心流(mentalflow),教学的艺术在于因材施教。但是实际操作上,施的教是不可能和每一个(甚至任意一个)学生契合的,不可能每次的材料和讲解既不低于你的水平又不太高于你的水平,不可能总是i+1。还有,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要摆脱几乎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要摆脱只是「听听课,做做笔记,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学习模式。
跟随教师的这条路你是相当被动的。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时间安排之类的是束缚也是保障。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也基本是学生不能选择的(学生甚至基本没有这个分辨能力)。在这个框架下,学生能做的只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这传统四大步骤。教师纯讲词汇和语法,有的时候是水平所限,有的时候是条件所致(真来先进一点的教学方式,某些(学校的)学生不一定适应得了)。英语方面长年的语法翻译法加应试教育已经把很多人定型了,根深蒂固,真改不了。在这个框架下(跟随教师),我的改进意见有(这需要师生配合):
1、学生各种查,预习时尽量解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把这个交给老师会形成现学现卖和照本宣科,很难提高教和学的水平。这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水平,因为这个基本不讲了,老师得有其他料才行。这里要注意步骤问题,要先通读课文,划出不理解和理解不透的点,然后再查。注意查的是词典、书和网络,而不是单词表。先看单词表,大错;依赖单词表,特错。
2、上课解决剩余的疑惑。用德语问答和讨论课文内容。进行熟巧训练。这部分才是教师价值所在,而不是上面的那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是单个学生不方便做或做不好的。这样做才充分利用的课堂这一种组织形式。否则教学的重点就是从词典到(老师的)书到黑板到(学生的)笔记,有利于形成哑巴德语。
3、学生晚自习主要解决理解的问题,早晨朗读和背诵已经理解无碍内容。课堂上进行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