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家长一直在努力扮演“家庭康复师”的角色,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让自己变得专业,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家庭训练的过程中,犯下一些错误,导致孩子不见成效,止步不前。
我们回访了几位星宝家长,他们分别谈到了干预中所遇到的瓶颈,对此非常困惑:明明按照专业方法进行训练,却没见孩子进步。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自闭症康复训练不见成效,可能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 错把强化物当成吸引物 ·
我们在孩子训练时,肯定少不了强化物,但是家长经常会忘记,强化物应该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他的奖励,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对或达成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
但很多家长错把强化物当成了吸引物,想通过强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做会造成区辨错误,孩子会因为有强化物才配合训练,对强化物造成过分依赖,这样不利于我们后面撤除辅助。
强化物有三个特点:
① 行为之后出现
② 紧紧跟着行为
③ 能够增加该行为在日后出现的次数
所谓行为之后才出现,就是明确指出强化物是完成行为之后才能得到的,不是被看到、猜到的。
问 题 2
· 误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 ·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就会对孩子给予较多关注。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问题行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注有很多种,有表扬的,有批评的,有哄慰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只要你去注意他,这就是关注。
所以,家长应该明确的是,干预的重点要放在孩子的正确行为上,而对于孩子的哭闹等问题行为,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给予过分关注,或者可以加以引导,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问 题 3
· 下达指令未辅助或辅助不及时 ·
很多家长会有一个疑问,同样的指令,为什么孩子愿意听老师的,却对家长说的无动于衷?
这是因为,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下达指令后,孩子如果没有反应或听而不闻,家长就会反复发出指令,并且语气会越来越严厉,音调随之变得越来越高,甚至还会对孩子加以斥责,但孩子依然对家长下达的指令无动于衷。
这样会造成家长的指令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用处,孩子对指令和语言、社交信号等不敏感,而且会觉得一直在被要求做什么,久而久之会产生抗拒心理,而家长还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所以,给孩子下达指令一定要做到:如果孩子第一遍没有执行,当第二遍指令下达后,经过了反应时间,孩子依然没有做出反应或做错了,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辅助,保证孩子做出的反应和指令一致,并在完成后及时奖励强化。
· 训练内容单一 ·
在家庭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的训练内容与孩子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内容脱节。比如,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训练,忽视了其它领域的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障碍特点是广泛性和弥散性的,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同时,孩子能说话并不等于会交流,很多自闭症孩子都会说话,甚至还会背诵儿歌。但他们仍然不能同外界进行交流,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
因此,只有对孩子进行全面训练,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发育,而大脑的发育才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根本。
问 题 5
· 训练形式不够灵活 ·
家庭训练过程中,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一天的时间,划分为训练时间和非训练时间两大类。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坐在小桌子旁对孩子来说才是学习,简单地模仿机构教学模式,把训练过程弄得枯燥无味。
如果家长对随机教学和情景教学把握能力不足,不能把训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训练效果自然不好。
只有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学,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环境都变成训练孩子的课堂,配合机构的教学,这样的家庭训练才是成功的,才能早出效果。
问 题 6
· 心态上急于求成 ·
最后这一条,也是星宝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很多看似简单的任务,他们却很难完成。
有时候,家长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许多任务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当然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依然坚持重复下达指令,期望孩子能够完成,结果却让孩子屡屡受挫,甚至情绪爆发,所以就会出现“不配合训练”“一训练就哭闹”的情况。
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度,并及时给予辅助,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杜佳楣老师建议各位家长,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有足够的耐心,切莫急于求成,一定要根据孩子各方面具体情况,按照孩子的进度循序渐进。康复训练,不只是机构,家长更是孩子一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