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定义: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挤压等方法造成关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古称“角法”、“吸筒法”、“火罐气”。
拔罐时的负压,使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加强局部组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理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促进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拔罐操作方法:
(一)火罐法
系借燃烧火力排出罐内空气成负压,将罐吸附于体表的吸拔法。
1.闪火法
2.投火法
(2)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法: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着。
(一)单罐法 :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证。
(二)多罐法 :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
(三)留罐法:又名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
操作: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在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四)闪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病症。
操作: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五)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拉罐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
用于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肌肉萎缩等病症。
操作: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部位,往返推劲,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六)针罐法
1.留针罐法
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但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从而引起气胸。
操作: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淤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
适用: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2.出针罐法
于有关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持续快速行针后,出针,立即于该部位留罐,吸出少许血液或组织液后起罐,用消毒药棉擦净。
3.刺络罐法
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法。适用于热证、实证、实寒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
操作: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适用: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拔火罐的三个禁忌:
禁忌一: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溃、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感冒。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小时~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禁忌二: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拔火罐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分钟~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禁忌三:同一位置反复拔
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比如红肿、破损。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