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是网络热词,大意是孩子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的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去读书、去学习、去奋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断激励孩子的这种行为就称作“鸡娃”,每天这样不停学习拼搏的孩子也被称为“鸡娃”。
近来随着高中、中职技能教育分流政策,唯恐孩子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被沦为技能职专类,父母的“鸡娃”焦虑日益攀新高。
教育回报的差距越大,人们越容易“鸡娃”很多70/80后的妈妈,都很怀念那时放养的培养;为何自己做父母后,不由得这么鸡娃呢?
不同国家也不同:像瑞典等北欧国家,孩子小学几乎没有作业,孩子很幸福,家长很佛性;而中国,日本,韩国,乃至美国,孩子有压力,家长很焦虑。
有两位经济学家就此专门进行研究,写了一本育儿经济学的书,为大家解答了这个问题。
▲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和他的新书《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中文版
他们研究了从中世纪到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美、英、德、意、瑞典、中国和日本等不同国家养育孩子的不同特点,得出背后的育儿经济学。
他们发现:当社会的收入越不平等,教育回报的差距越大,人们越容易“鸡娃”。
故当社会收入不大时,如70/80后属于计划经济,生活水平差不多,成绩好坏,未来差距也没有那么明显,所以鸡娃很少。
到了现在,教育的回报值完全不同了,工薪,新中产,富豪,育儿的差别很大,特别是新中产家庭,更焦虑。就如电影『起跑线』的逻辑: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不能上好小学,就大概率上不了好中学,也就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好人生。
所以鸡娃,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教育回报决定的。
如何减少“鸡娃”焦虑?
除了教育回报问题,“鸡娃”焦虑攀升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其实拿优秀的孩子作标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并非少数。
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今天你不努力,明天可能就会被炒鱿鱼。人的生存危机感越来越强,家长的不安全感无形中就会不自觉地传递到养育孩子的方式上。
而网络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家长的焦虑。各种牛娃的报道和视频随处可见,让人抓狂的是,当你打开一个牛娃的相关信息后,更多同类信息就会自动推送。看着那么多牛娃,再对比自己的孩子,真是越看越焦虑。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确有很多牛娃,但每个牛娃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和资源,先天智力不同,家庭环境也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是个体,无法复制。很多时候我们盲目跟随的育儿方法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还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减少我们的养娃焦虑,让孩子少承受一些不该有的心理压力,家长不妨试试积极心理学中的“欣赏式探询”模式,或许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A、发现孩子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特点和潜在优势,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B、树立长远梦想
兴趣是的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特质,量身定制出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划。孩子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更容易出类拔萃。
C、设定阶段目标
根据规划,将长远目标分成若干个可实现的短期计划,鼓励孩子跟过去的自己比,而不是跟同龄人作横向比较。
D、积极持续实现
鼓励孩子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阶段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多看孩子取得的成就,欣赏孩子的努力付出,这种正面反馈更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主学习动力。
适合的就是的,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上时,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时,内心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很多。
让孩子熟悉未来的语言,减少对世界的陌生感焦虑“鸡娃”焦虑感加重的时候,除了以上减缓焦虑的方法,还有一个效果很好的方法是---让孩子熟悉未来的编程语言,减少对世界的陌生感。以成年人的视角经验,当你在一个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陌生感、恐惧感就没那么强,学习新事物的冲击感小。
那么小朋友接触一下编程,可以熟悉一下在机器和虚拟世界里如何交互与创造,对以后的世界少一些陌生感,自然而然父母的焦虑感也会减轻。
此外,孩子通过编程学习逻辑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很早有个流行的筋急转弯,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答案是3步:打开冰箱,把长颈鹿拿出来,把大象放进去。
这是个段子,但在编程的时候,这并不是段子!编程的语言,就是要求你有序、清晰地告诉机器,该如何做。
也就是说,跟机器对话,让机器做事,孩子们得理解一个事情如何实现的逻辑步骤,学会系统性地思考。
而刚开始学习编程、指挥机器,由简至繁,就会一点点建立起这种要求清晰、透彻、系统的思考方式。也在创造一个个程序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理解和运用环境、结构、语法、变量、运算、判断、流程等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有家长问不准备让孩子长大做程序员,学这个孩子能收获什么呢?
其实,作为家长让孩子学某种技能,比如钢琴,我们想要的并不是让孩子的未来就以此谋生或是达到钢琴大师水准。我们想要的不是这些,又远远超过这些,譬如:
培养孩子专注学习、刻意练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逐层升级打怪的自信(或者暂时升不了级打不死怪的耐挫力);
建立孩子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
引领孩子进门,看她对某一种美或者技艺,是否有兴趣、有天赋,给她一些选择……编程也是一样的,有从零到一的创造、从不会到自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