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语义角色的主要类型。
【答案】
常见的语义角色类型有:
(1)施事,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老王走了”。
(2)受事,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吃苹果”。
(3)与事,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如“给我书”。
(4)工具,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或手段,如“捆绳子”。
(5)结果,表示由动作行为而产生的事物,如“盖房子”。
(6)处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所及之处,如“住宿舍”。
2.举例说明词类划分标准有哪些。
【答案】
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种:
(1)一种是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词类,这种标准对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适用。如英语动词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所以就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区别动词和名词。
(2)第二种是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这个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感觉很有用。因为说到“桌子、大楼”很容易想到某种具体的东西,所以是名词;说到“吃、走、玩”很容易想到做什么事,所以是动词。
(3)第三种是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词类本质上就是这种聚合关系的类。比如汉语中“木头、房子、道路”等名词都可作主语,如“木头很沉”;能作宾语,如“锯木头”;能作定语,如“木头房子”;能在数量词后面,如“一根木头”;能在介词后面,如“把木头(锯断)”等。这些词还有很多位置不能出现,如不受“不、很”修饰,不能说“*不木头、*很木头”;不能带“了、着、过”,不能说“*木头了”;大多不能作状语和补语等。把所有这些可能或不可能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名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可以根据这种分布来确定。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答案】
(1)组合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组合关系又叫句段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线性序列,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中。组合关系一般又称为句法功能。
(2)在组合的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和体现出来,组合在聚合中寻找材料。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3)如:“哥哥写过两本小说”成立,而说成“小说两本过写哥哥”就不成立了,这是受制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在“哥哥”的位置上可以替换出现“妈妈、我们”,这反映了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
4.什么是组合歧义?举例说明组合歧义的主要类型。
【答案】
组合歧义是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两类:
(1)一类是语法结构歧义,这是语言片段序列相同而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其中一种情况是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比如汉语“两个学校的校长”,层次构造既可以是“两个/学校的校长”,意思是“两个任学校校长的人”,也可以是“两个学校的/校长”,意思是“两所学校的校长”。
另一种情况是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比如“学生家长都来了”,其中“学生”和“家长”既可以是偏正关系,意思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意思是“学生和家长”。
(2)一类是语义结构歧义,这是语言片段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相同,但仍然存在歧义。比如“反对的是少数人”,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一样,但有两种意思:其中一种“少数人”是“反对”的受事,意思是“反对少数人”;另一种“少数人”是施事,意思是“少数人反对”。
5.举例说明合成词三种构词类型的特点。
【答案】
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构词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通常有三种构词类型:
(1)第一类复合构词,由词根和词根构成词的方式叫复合构词。如“动静、黑板、司机”等,构词语素均是有实际意义的词根。
(2)第二类附加构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的方式叫附加构词。如“桌子、老师”等词,“子、老”均为词缀。
(3)第三类重叠构词,由同一个词根重叠构词的方式叫重叠构词。如“妈妈、刚刚”,“妈、刚”都是词根,进而叠加构词。
6.从下面例子分析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的不同。
吃水果、吃食堂、吃火锅、吃利息
【答案】
(1)语法关系意义是指语法结构体现的意义,由语法结构赋予,比如上面“吃水果”“吃食堂”“吃火锅”“吃利息”都是动词+名词构成的动宾结构,其语法意义是“动作和支配”。
(2)语义关系意义是指语义结构带来的意义,由语义结构赋予,比如“吃水果”是“动作+受事”,“吃食堂”是“动作+处所”,“吃火锅”是“动作+工具”,“吃利息”是“动作+凭借”。
7.什么是句法手段?说明下面的三对例子各是通过什么句法手段表现不同的语法意义。
我的老师——我和老师
洗衣服——洗干净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答案】
通过结构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手段是句法手段。
(1)“我的老师——我和老师”通过使用不同虚词分别表达领属修饰关系和并列关系。
(2)“洗衣服——洗干净”通过选择不同词类组合表达动宾关系和动补关系。
(3)“客人来了——来客人了”通过改变语序表达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
8.从下面材料中分析汉语普通话儿化韵的作用。
头——头儿(领导) 眼——眼儿(小孔) 一点(一点钟)——一点儿
画——画儿 盖——盖儿 活——活儿
米粒——米粒儿 门缝——门缝儿 小鱼——小鱼儿
【答案】
汉语普通话儿化韵在语汇、语法、修辞上都有作用:
(1)可以区别词义,例如“头——头儿(领导)”、“眼——眼儿(小孔)”、“一点(一点钟)——一点儿(很少量)”;
(2)改变词性,例如“画——画儿”“盖——盖儿”“活——活儿”;
(3)表达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例如“米粒儿,门缝儿,脸蛋儿,小鱼儿”。
9.试结合实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办法有哪些?
【答案】
(1)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多种,最主要的是利用特定语言环境消除歧义,例如“烤红薯”可以通过添加上下文消除歧义,“他在烤红薯”、“他在吃烤红薯”就没有歧义;
(2)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也可以消除歧义,如“我想起来了”可以通过“起来”的轻读和重读区别意义;
(3)采用变化等语法手段消除歧义,如“鸡不吃了”可以变换为“鸡不吃食了”和“我们不吃鸡了”等格式区别意义。
10.举例说明词法手段的主要类型。
【答案】
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
(1)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形变化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
①“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面加上词缀。词缀一般指在词典中不显示但在句子中系统出现的附着于词的部分。如英语中的“tree/trees”就是加上后缀“-s”来表示复数。
②“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如“tooth(牙齿,单数)—teeth(牙齿,复数)”。
③“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异根在印欧语中多用于人称代词的变格,如英语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语分别是“I/me(我)”等。
④“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如英语“apples(—些苹果)”是通过加同缀“-s”表示复数,未加词缀的“apple(苹果)”就表示单数,这个单数就是用零形式表示的。
(2)词的轻重音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英语有时可以用词的重音区别动词和名词,如im'port(输入,动词)/'import(输入,名词)。汉语较多利用轻声的成分来进行区别,如地道(道去声,意为地下通道)和地道(道轻声,意为纯正)。
(3)词的重叠是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重叠形式在印欧语系中用得不多,在汉藏语系中使用比较普遍,汉语就较多利用了重叠形式,如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人、天/天天、件/件件”,都有“逐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