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的行为准则是比较重要的考点,下文整理了一些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师德修养的一些准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师德修养行为准则这一知识点。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有关师德修养的准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教育学生要孜孜不倦,把全部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四十年几乎没有间断,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对教育的执著。
以身作则,反躬自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者,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资源。
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指出教学中要相互观摩、切磋,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与进修,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与体谅,这样オ能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境界。
立志乐道,甘于奉献。传统师德强调积极人世,以“出世”的精神,干一番“人世"的大事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在老百姓心目中,教师是与天、地、君、亲并举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所以,教师一般都具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进退、热爱本职工作、专注投入的高尚品格。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待人要宽,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论语・仁义法》)。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嬴得学生的尊敬。
乐教善教,讲究教法。节子提出为师的四个条件,实际就是教学道德。传统师德对教学之德的要求,具体说可分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方面。这些都是当今师德建设有益的不可多得的借鉴。
有教无类,数书育人。孔子极力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论其贵贱、盆富、长幼、华夷、智愚均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域的学生。从教育史上来说,有教无类是一次重大的革新,由此形成了“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教育公正”等一系列师德品质。
大教无痕,相反相成。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必大声传导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言外之意就是,大爱无痕,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