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唐朝取消了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和耕牛的授田。唐代均田制的变化反映了( )。
A.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 B.自耕农经济衰退
C.赋税制度的重大变化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19世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焘抨击西方对中国进行侵略“其势日逼、其患日深”,同时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并呼呼“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此思想( )。
A.代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认识 B.直接指导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C.反映出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 D.与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一致
3.朱熹将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八至十五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坏璞”,十五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重点是“教理”。据此可知( )。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C.理学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思想 D.理学思想极大促进选拔制度发展
4.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 )。
A.革命形势任重道远 B.袁世凯的复辟违背民意
C.列强干涉中国革命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1991年4月20日《当代思潮》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由此看来( )。
A.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姓“资” B.改革措施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
C.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构成部分 D.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
6.博洛尼亚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的源头”。哥白尼在校期间学习了天文观测技术和古希腊天文学理论,提出了“日心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校期间成功用电磁波进行约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这反映了( )。
A.古希腊天文理论的成果丰硕 B.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大学发展
C.大学教育推动近代科技发展 D.大学教育摆脱了天主教会束缚
7.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则达到了85%,尤其是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改革( )。
A.完成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B.扭转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8.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RCEP将涵盖297%的全球人口,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比重高达289%。这反映出(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 B.亚洲地区主导世界经济贸易
C.全球贸易发展出现新动力 D.西方国家经济日益走向衰退
9.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1.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
内容出处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十二铜表法》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12.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13.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B.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
C.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D.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14.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15.阅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有误的是( )。
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问题:结合上述数据和历史课程评价相关要求,对李老师课堂提问加以评析。(16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制碱工厂在1927-1936年建成了15家。1931-1935年,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以江浙蚕丝业为例,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接收华中、华东一带敌伪的蚕丝厂,成立了中国蚕丝公司,强行规定蚕农只能把蚕茧卖给这个公司,致使江浙民营蚕丝业一蹶不振。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要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卷(高级中学)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出,唐朝均田制减少了授田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决均田不足的问题,反映了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增长,所以减少授田范围,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开始出现”,排除A项;均田制的发展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可知,与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不一致,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并呼吁“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可知,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是扶清灭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D项错误。故选C项。
3.【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朱熹对教育的划分和培养目标主要是通晓“理”的圣贤,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故A项正确;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学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理学与选拔制度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由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内容可知,描绘的是当时政治动荡和各方势力争夺的情况,表明中国革命形势任重道远,故选A项;袁世凯复辟只能部分反映漫画内容,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列强干涉,故排除C项;政治形势的复杂表明民主共和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故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C项正确;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强调“三个有利于”,AB两项错误,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苏联解体于1991年12月,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哥白尼和马可尼均是在大学期间在科技上取得重大成就,故C项说法正确;马可尼在校期间成功用电磁波进行约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不属于天文理论成果,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大学并没有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得出,此时正值勃列是涅夫改革时期,其改革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工农方面都有所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勃列是涅夫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B项;D项是斯大林时期,排除D。
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RCEP作为一个新的自贸协定,其涵盖的人口及经济体量大,必将成为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故选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RCEP不仅包括亚洲国家,还包括大洋洲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经济日益走向衰退,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项表述错误。
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法中对于释奴财产的规定偏向于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法律的完善,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解负令》的颁布使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扩大了公民的基础,也就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A项是符合题意的;《解负令》是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解负令》推进奴隶制度走向强盛而非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解负令》并未解放雅典的奴隶群体,D项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项。
13.【答案】B。解析:美国中央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之间存在分权制衡的原则,材料的现象正体现出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关系,故B项正确;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实行终身制,材料论述的不是这一信息,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不因为个人恩怨会影响政治,故C项错误;大法官和总统之间是相互制衡关系,故D项错误。
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B项正确。民盟是民主党派,在1948年不是执政党,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参政党,不是执政党,A项错误。1954年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赞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故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时期,中国援助的主要是一些相对落后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援助国家数量较多,这是在两极格局之下,对这些国家的一种负责任的举动,故A项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项;这种援助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也要排除B项;援助时期中国正处于经济严重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故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符合题意;援助的国家要么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故D项说法也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观点是“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但“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并不具备合法性,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合法性和权力”,权力不一定是正义的,故C项错误;“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可见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故D项正确。
1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和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说法正确,甲丙的分析是对的;但是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并非秦朝始创,明成祖时期内阁才正式设立,故乙丁同学观点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其它的分析组合都存在错乱的地方,ACD三项错误。
18.【答案】C。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
19.【答案】A。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C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
20.【答案】D。解析: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主要是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原则,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故D项正确;A项是两极格局解体之后;B项是1951年成立煤钢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共体,故B项错误;华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故C项错误。
21.【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想要治理国家,必须要自己的家族。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由此可见,材料充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关系,而不是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德治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除了有家族关系,还涉及到与国家的关系,故D项错误。
22.【答案】C。解析:“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描写的是长征过程中的事件,而进行长征的,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间是1931年,长征时间是1934年,两者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是主要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长征在1936年结束,D项是1937年事件,排除。
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它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结合所学根据反叛精神构建新文化可知这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项是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排除;D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排除。
24.【答案】B。解析:讲读法是通过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和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历史典章制度、法律条文、经典著作等,根据材料可知该教师运用的是讲读法,ACD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2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时间和价值分,史料分为一手史料(直接)和二手史料(间接),都具有研究价值,故A项说法错误;一手史料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包括日记、口述史料等,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文献史料可以是一手史料,也可以使二手史料,史料的划分不是绝对的,D项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7.【参考答案】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8.【参考答案】
(1)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对历史教科书的有效利用。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规范着历史课堂教学的进行。
(2)历史教科书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历史教科书自然而然地成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3)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历史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它系统的叙述了历史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构成了中学历史教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知识结构。
(4)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历史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物质依据。
三、材料分析题
29.【参考答案】
(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人侵;通商口岸的开放。
(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
30.【参考答案】
(1)这个课堂导入是经验导入。
作用:经验导入能够通过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所需解决的问题相联系,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导入课堂,更加有效的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引导学生熟悉的经验入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欲望,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①教学过程的调整合理。
原因: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四个环节之间没有联系性,修改后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将课堂内容循序渐进的展现出来,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原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少,修改后增加了感性材料,使学生可以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学习回答问题,同时环节间的衔接问题有启发性;修改后的教学环节四,为罗斯福新政铺垫的内容是胡佛传统政策的对比,与原环节中平白的现象展示相比更加有冲突性,能够突出罗斯福新政的有效性,引发学生兴趣。
②教学方法有不合理的地方。
在回答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时,学生归纳时学生参与的不会很充分,师生共同探讨缺乏学生自主性。教学方法应加入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探究,是学生全体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参考答案】
(1)历史课程评价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且要注重发展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李老师的问题从过程与结果角度两个方面展开,体现了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的考查,但是在指向过程性的问题与指向结果性问题数量上,指向过程性的问题数量少,所占比重上来看,指向过程性问题比重太低,应该适当增加过程性问题至6-7个,提高比重至50%左右。
(2)历史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李老师的整个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可以看到,体现了对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学生能力和价值观内化的问题上,数量太少,占的比重较小,而关注知识目标的问题数目多,且比重较大,应该调整增加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价值内化的问题数量,加大能力和价值观内化的问题比重。帮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应增加至4-5个,促进学生价值内化的问题增至5-6个,关注知识目标的问题适当减少至4-5个。
四、教学设计题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学生回答:短暂的春天。
教师追问: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回落,在这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让学生在回顾原有知识的同时,为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更快地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开启新知识的学习通道。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曲折的发展过程
33.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6)
教师在多媒体出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相关史料,并提出问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成立后的国民政府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国民政府开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旧有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仍然获得长足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也获得飞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也随之逐年增长。
34.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出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相关图片及史料,提出问题:这样的快速发展有没有持续下去,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面临怎样的危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在华北,日本将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压榨民族企业,使得自身迅速膨胀,民族资本却日益萎缩。
35.解放战争时期
教师展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及相关史料,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讨论思考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却并没有迎来光明。抗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如何?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以及严重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
(二)影响因素及作用
教师播放《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奇》中产业发展的片段,提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如何的?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7分钟的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有利、不利两方面探究发展因素。
学生回答后,教师鼓励并加以总结:1.有利因素:政府的政策鼓励;人民反帝爱国热情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政局动荡;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抵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每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培养证据意识,体现了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小组讨论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共同总结,谈谈感想。
作业:请学生课下查阅百年张裕的发展历程相关资料并思考,其建国后的产业发展与什么政策相关呢?下节课进行学习和交流。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开放式的作业能够将课上知识延伸到课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