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因为爸爸对自己开了过分的小玩笑而闹情绪。爸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认真地为小女孩进行了“情绪疏导”。爸爸首先为孩子解释生气是正常的,不需要压抑情绪,接着教孩子接纳并尊重情绪,学会放手。然后,让孩子明白,即使有这些负面情绪,爸爸妈妈还是深爱着她,并保护她的。
爸爸还告诉女儿,不喜欢的事,要学着说出来。当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界限,以后才不会再向孩子施加压力。最后,爸爸还提出了一些释放和调整情绪的建议,让孩子自主选择。在开导孩子的过程中,爸爸的语气一直保持温柔和平静,无形之中给了孩子很安全的环境。这对于孩子走出负面情绪而言,也是一个强大的“助推”。
【二】孩子的情绪波动,很多父母都相当为之头疼。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多会用以下的方式回应:压抑型:“不许哭!别哭了听到没!”道理型:“哭是没用的表现。”回避型:“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恐吓型:“再哭就把你丢掉!…”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父母也往往处于负面情绪的控制下而不自知,却将这种负面情绪也传达给了孩子,愈发增加了他们的情绪压力和无助感:你以为你在让孩子摆脱情绪的控制,却不知道你在把他推向更深的情绪“黑洞”,也让他被不安全感所吞噬。
许多父母倾向于将哭、闹、发泄情绪视为一种错误,将负面情绪理解成一个人脆弱的反应。固然,成年人总是更善于管理负面情绪,但是这种习惯的养成,也让我们对负面情绪产生“误会”——产生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而表现出负面情绪是没用的,因为表达负面情绪并不能帮我们直接解决问题。
就因为如此,我们将成年人的认知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从小教育孩子要坚强。而坚强的表现就在于,不要哭,不要闹,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开朗、很活泼、很快乐。
【三】承认负面情绪真的就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没有半点用处吗?答案是否定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拥有的“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强行去无视、压抑负面情绪,无疑是在抵抗自己作为人的“天性”。
当选择与情绪对抗,我们将面临更加强大的压力,无法专注精神解决问题,降低做事的效率。管理情绪并不是将情绪视作敌人或者对手,而是与它们和谐相处。负面情绪就像一头狮子,“顺毛摸”——去安抚它,它才会变成一只温顺的猫咪一般,变得平静。人在处于自我融洽的状态之下,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去工作、学习和生活,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情绪管理,需要理智才能完成。孩子年龄小,经历少,当产生负面情绪时,更加会用本能的方式去用激烈的方式释放,即哭闹不止。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如果依然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不利于孩子的社交,也会降低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四】与情绪和谐相处,正确的步骤应该是“承认情绪”、“识别情绪”、“尊重情绪”、“释放情绪”,最后才是“创造情绪”。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引导他管理情绪,第一步就是教他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孩子对于情绪的抵抗,来源于父母的“制止”。在课程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刚进入班级学习时,都不善于说出自己的“害怕”“生气”“伤心”。
老师在课后反馈时,时常会告诉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多多觉察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表达“我觉得伤心/生气/害怕”等“我信息”。当孩子能主动表达负面情绪,而不是自我封闭、逃避交流或者大哭大闹,就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具备察觉和识别情绪的能力,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去想想“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让自己舒服一点”,引导孩子思考释放情绪的方法。
“我需要拥抱”“我可以深呼吸”“我可以向爸爸妈妈说出来”,当这些回答形成了一种思维,孩子就能够自己学会应对并管理负面情绪。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创造的氛围尤为重要。孩子最不能承受的恐惧,便是被父母“遗弃”的感觉。千万不要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尖叫和哭声,而让孩子陷入“再哭爸爸妈妈就不爱我”的不安。 因为孩子很有可能会为了讨好爸爸妈妈,而藏起自己最真切的一面。
可是当他学会掩饰的那一刻开始,也就失去了真正进步的机会。父母和孩子,是最需要彼此付诸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也许因为我们对这份与生俱来的连接太理所当然,反而让我们之间产生了本不该有的隔阂。
对于负面情绪,孩子也会觉得无助。现在就以温暖的方式去帮他们面对和处理问题吧,孩子必定也会报以温暖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