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小学后,应该要求儿童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集中注意学习。
通常,当儿童专心回忆试题的答案时,注意就是记忆的特性,当儿童聚精会神地解一道数学题时,注意就是思维的特性。
所以,没有离开认识活动而孤立存在的注意,也没有离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而孤立存在的注意力。学前儿童的注意主要是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左右,也就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还比较困难。进入小学以后,学习成了主导活动,要求儿童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都需要集中注意。促使儿童的注意力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和学前儿童不同的注意特征。
中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得到较大发展,上课、作业、课外活动,都能较持久地集中注意于应当进行的活动上。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注意的范围也逐渐加大,即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感知的对象的数量增加了。
成人一眼能够看到4-6个对象,小学儿童一般能够看到2-3个。如果教师留心这一特点,板书整齐、要感知的事物事先介绍一下,使儿童有所准备,那么,感知教材的注意范围就能相应地扩大。
由于教育的结果,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同时把注意指向几个对象,具有初步分配注意的能力。例如一面听讲,一面记笔记,就是这种能力的表现。
儿童分配注意的能力,个别差异较大,有的小音乐家,能一面读谱,一面弹琴。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很难同时兼顾几件事情。逐渐能主动地转移注意,是小学儿童注意的又一特点。
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后者则是需要注意稳定时,由于别的事物的影响,使注意不由自主地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新事物越是有吸引力,原来又不太专心,注意就很容易转移。
小学儿童的注意有不容易转移的一面,如从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或引人入胜的小人书里转移到课业的学习时,就感到困难。
如星期一上午和课间休息后的短时间内,课堂秩序往往不大好,就是注意还没有转移过来的缘故。儿童的注意也有容易转移的一面,就是从学习转移到玩耍上。
学习的时候,遇到枯燥烦难的地方,常常不由自主就把注意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不过,这时的注意转移,大多是不自觉的,所以宁可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分散。
对嘈杂的干扰持平静态度。在专心学习时,教室外的喧哗,同学的打闹,最容易引起自己的烦恼与愤怒。烦恼与愤怒往往比嘈杂的环境更分散注意,所以,要训练儿童养成习惯,在嘈杂的情况下不激动,仍然保持平静的态度,安心工作。
改善学习环境,使分散注意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儿童需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因而容易疲劳,所以应当尽量使学习场所减少各种噌音、震动及其他干扰的因素。
教室里的布置宜朴素大方,不要搞得花花绿绿,以免儿童分心。此外,儿童还须休息适度,睡眠充分,保证精力充沛,才能保持注意集中。
用外部活动伴随头脑里的智力活动。在心情烦躁或环境嘈杂时,学习常受影响。这时,可告诉儿童用铅笔指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或者读出声音来,或者改为抄写,都可避免干扰,使注意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