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次去动物园,走到老虎的区域,很多小朋友都饶有兴致地观察着。
就在这时,一只老虎朝窗外打了个哈欠,有些年龄稍大的男孩子“哇”地惊叹了一下,好奇心更强了,甚至又往前走了一步。
同时,还听见一个清晰的女孩子的“哇”声——一个年龄稍微小一点的小姑娘,“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所有人齐刷刷地朝她看过去,只见她的妈妈立即蹲下身,抱住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一脸温柔的笑容:“宝宝怕了是不是?那我们不看了好不好?”
等小女孩慢慢转为轻微抽泣,妈妈松开抱着她的手,但是仍然蹲着。她拿出纸巾帮女儿擦眼泪:“好点没有呀?”小女孩点点头,妈妈把纸巾递给小女孩:“来,擦干眼泪,”又问女儿,“还想不想看老虎?”小女孩说了句“不想”,于是妈妈又问:“那我们现在去看什么呢?我们还有好多没看,树熊、猴、小熊猫…你选一选?”小女孩抿着嘴想了想说:“我想看树熊。”
“好啊,那我们去看可爱的树熊,你先把眼泪擦干净,然后喝一点水我们就去好不好?”妈妈依然很温和地跟女儿对话,等女儿擦干眼泪,又把水壶的盖子拧了一下虚掩着给她,让她自己打开盖子喝水。
做完这一切,小女孩恢复了些元气,牵着妈妈的手走远。
在一旁饶有兴致看完这一幕的我,也为这温馨感动不已。父母的温柔,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时候,总是格外有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管它叫“爱”。
【二】
恐惧,即人们平时说的害怕,是人类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也是人类五大基本情绪之一。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情绪,只是产生的来源不同。
有的人会对某一种或某些实际物体产生恐惧,有些人的恐惧则是针对事件,还有一些恐惧则来源于心理层面。
成年人的恐惧很多时候来自后两种,而孩子因为涉世未深,见到的东西比较少,行为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更容易为很多具体的事物所惊吓,比如动物、昆虫,怕黑、怕陌生人等等。
不过,好像有些孩子天生就胆子大,什么都不怕;相反,有的孩子什么都怕,让父母特别头疼。
于是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一群家长和孩子都在场的活动中,有的孩子能冲到最前面,而有的孩子在后面,说什么也不敢往前一步。
此时家长便会焦急地“拽着”孩子,一边用急躁的语气说“快点啊”“别怕”“有什么好怕的”。
在一些父母眼里,“胆大”仿佛就是“有出息”的表现,而对于“胆小”的孩子,也总是面带嫌弃和取笑,“这么点事情就怕,还能做成什么大事”。
难道胆小的孩子就不配在成功的路上拥有姓名吗?非也,非也。
身为父母必须有这个觉悟:既然自己都说出了“孩子天生胆小”这句话,不正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孩子自己是无法选择性格气质的?
【三】
孩子固然无法改变天生气质的那部分影响,但并不代表孩子真的就会“什么都怕”。更何况,许多恐惧,都是可以被克服的,而“胆小”的人,也是可以变得“胆大”的。但帮孩子改变的前提,是父母必须正确看待和包容孩子的“胆小”。
其实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在恐惧情绪产生的一刹那,只能在逃跑、迎战或者僵住(什么也做不了)三种模式中选择。孩子在流露出“害怕”情绪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一种无力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切忌用成年人的视野和心态,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意。须知孩子小小的自尊,也会因为父母对自己恐惧的取笑和无视,被击得粉碎。
“不敢害怕”,比“胆小”更加可怕。只有感受到恐惧,孩子才会主动避免危险和伤害,无论是表达害怕的行为也好,还是直接选择逃开,都是在进行自我保护。
缓解孩子恐惧情绪的有效做法,就如同文章开头一幕里妈妈那样:理解孩子的害怕情绪,并且让孩子表达和释放恐惧的情绪。孩子知道害怕并不代表自己没用,就等于保护了自信心。
在孩子表达恐惧情绪时,父母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帮孩子从恐惧中脱离出来。比如让孩子选择做他喜欢的事情,或者讲一讲对孩子有吸引力的笑话、故事或者话题。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舒缓,并且不再困于恐惧情绪和使他感到恐惧的事物中,提升了积极情绪并且稳定下来,父母便可以开始慢慢引导他克服恐惧心理。
【四】
很多时候,孩子的恐惧源于他们对害怕的东西一无所知或者以偏概全。
用“脱敏疗法”,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摆脱对一件事的恐惧。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害怕狗,一看到狗,甚至别人一提到狗,他就感到很害怕。父母可以先让孩子看可爱狗狗的照片或视频,陪孩子读关于小狗的卡通、绘本或童话故事。告诉孩子警犬、导盲犬对人类的帮助,让孩子知道很多时候狗并不是凶狠的,而是忠实而有灵性的动物。
当提起狗的时候,孩子不再表现出害怕,甚至能用“可爱”等词汇去形容狗,便可以带他看被关进笼子的狗。最后让他亲身靠近狗,甚至抱抱狗。这样,他就会慢慢地消除对狗的恐惧。
父母平时的教育方式一定要科学而全面。记得小时候,表弟一直都很害怕月亮。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说用手指月亮会被割耳朵”。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很多孩子都被这么“教育”过。这个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但在中国古代传说和道教文化中的确有着“敬畏月亮”的习俗,用手指月亮会被视为“不敬”。
但因为笼统的“恐吓”方式,使得并不了解科学和传统的孩子信以为真,对原本魅力十足的月亮产生了长久的恐惧情绪,且阴影持续很久。
类似的,还有“你不听话警察就会把你抓走”“你乱跑的话陌生人会把你抓走”。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反而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胆小”并不是错误,更不是“没用”。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从不让孩子回避恐惧。当孩子敢于承认害怕、直面恐惧,才是他学会勇敢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