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九(2)班的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会使用打制石器
③会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会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3.据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刺史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诗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推举制
D.科举制
6.《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
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B.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7.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9.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10.1930年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中共中央提出乘机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
A.没能认清中国革命性质
B.没有抓住中国的主要矛盾
C.未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D.因时制宜,政策灵活
1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一思想最早出现于( )。
A.《变法通议》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文学革命论》
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13.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表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讲话( )。
A.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D.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
14.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5.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请问该时期是( )。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大跃进时期
16.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
A.美国金融的崛起
B.荷兰商业的繁华
C.英国科技的先进
D.殖民霸权的更替
17.马克思在《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
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18.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
A.反对宗教信仰 B.否定专制王权
C.提倡人性解放 D.追求科学理性
19.“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
C.《英雄交响曲》 D.《等待戈多》
20.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21.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 )。
A.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 B.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C.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D.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2.“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1947年联合国大会苏联代表发言),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
②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23.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 )。
A.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24.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材分析时,所做的第一步应该是( )
A.认真钻研历史教材,了解其特点
B.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C.做好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
D.钻研历史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
25.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以下属于历史课程资源的是( )。
①历史教科书 ②学校图书馆 ③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 ④网络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7.请对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中的信息传递教学进行简要介绍?
28.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把历史史实和地理空间环境紧密结合是历史课的一个特点。请简述历史地图的分类及其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6分,共48分)
29.世界现代史上,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斯大林指出: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二战结束之初,杜鲁门强调: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店。……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二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材料三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1)据材料一,美国为“强硬对付俄国人”而采取了哪一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美苏对抗”主要有哪些表现?(8分)
(3)据材料三,“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什么?指出其出现的原因。(4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青年教师在进行有关北伐战争的教学时,用课件展示出《北伐誓师词》:
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保我平等,还我自由。实行主义,牺牲个人。有进无退,革命精神。嗟我将士,同心同德。
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接着讲述北伐战争的具体经过。
回答问题:
(1)请评述该教师的教学行为。(8分)
(2)根据上述《北伐誓师词》设计两个课堂提问,并写出预设答案。(8分)
31.下面是某教师在《辉煌隋唐文化》实录:
师:李白是唐朝诗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写了大量的诗,1000多首流传至今,很多熟知,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们知道黄鹤楼在何地吗?
生:湖北武汉。
师: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呢?
生:送别朋友。
师:对,第一句说明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去向。三四句描述场景,诗人目送孤帆远远逝去消失,眼前只有通向天际的长江流水。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意绵绵。其中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评为千古丽句。
问题:
(1)你认为老师的讲述课程是否恰当?主要理由?(10分)
(2)历史教师在讲述文学史时应该注意哪些内容?(6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权利法案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是个天主教徒,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权利法案》还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英国处死了一个国王,驱逐了一个国王,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君主。从表面上看,君主被保留下来,但君主是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的,并保证要遵守《权利法案》,服从议会的法律,这表明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与北京人相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植水稻属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征,北京人还未学会农耕,所以选项④会种植水稻,蒸煮米饭,可以排除;与北京人相符的是选项①②③。因此只有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2.【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体现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BD项是荀子的观点,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的是以儒家思想为尊并将之作为治国思想,其他家的思想被拒绝在国家的主流思想之外,这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3.【答案】A。解析:材料中“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旨在强调的是秦朝时期此官的监察职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A项符合题意;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项不符合题意,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C项不符合题意;刺史是汉代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D项不符题意。故选A项。
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一职设立于北宋。为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初的统治者任用文官担任知州。为防止知州擅权,增设通判,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与知州联名签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5.【答案】D。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也就出现了题干中“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现象。ABC项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选择答案D项。
6.【答案】B。解析: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朝代制瓷业技术,不能得出比较结果,故A项错误;B项,由“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可知,题干材料强调景德镇民营制瓷业较多,说明民营制瓷业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景德镇瓷业的态度,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将景德镇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实行了开放政策。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①②③项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项是明朝开放的表现,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故选A项。
8.【答案】B。解析:漫画中,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穿着清朝官服)代表清政府,他用写有“西方科学技术”的注射器为自己治病,表明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A项只是对材料中的现象描述,与题干所问反映了什么不符,故A项错误。漫画国人注射治病显然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洋务运动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并不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年北宋统治者比较软弱,经常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西夏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北宋西北,今甘肃宁夏一带,都城在银川。其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西夏王国,故B项符合题意;辽是与北宋并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城上京;金、蒙古政权是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此分析ACD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项。
10.【答案】C。解析:1930年之前中共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义均失败告终,材料中“组织工人罢工”仍然体现出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说明中共仍未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不是没有认清中国革命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中共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中共的策略并不是灵活,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要思想是“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著作,排除A项;魏源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排除B项,选C项。《文学革命论》是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白话文的著作,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1958年以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止,故本题选C项。
13.【答案】D。解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A项;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是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故排除B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故排除C项;蒋介石的讲话表明了其抗日的决心,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故选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三步走战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它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故本题选C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沙家浜……红灯记……朝鲜电影……越南电影……阿尔巴尼亚电影”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都属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和社会主义国家电影,故B项正确;建国初期、大跃进时期没有样板戏,故AD项错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艺作品丰富多彩,故C项错误。故选B项。
1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金融的崛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荷兰商业的繁华无法说明纽约名称在17世纪中后期的变化,故B项错误。英国科技的先进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由此可知,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殖民霸权的更替,故D项正确。
17.【答案】A。解析:材料“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即他破除了对教会权威的迷信;“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就是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因信称义,故A项正确;B项是天主教会的宣传说教,依靠善行和教皇得救;C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D项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张。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可得知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强调人性,批判神权,要求把人性从神权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否定专制王权、追求科学理性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出BD两项的内容,故排除BD两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的文艺的主要特点,D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符合题意;AC项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故选D项。
20.【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争夺”。英日两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属于分割殖民地问题上的得益者,两国在这一问题上更多的是合作。故选D项。
21.【答案】D。解析:1871年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将位于法德边界的两地割让给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归还法国领土,不能最直接体现分赃,故A项错误。《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制,这主要为了抑制的德国的东山再起,不含有分赃的性质,故B项错误。《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是德国与奥地利间的政治问题,并不体现分赃,故C项错误。《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这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充分体现了其分赃的性质,故D项正确。
22.【答案】C。解析:据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苏联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工具,故①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具有主导地位,这强化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故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故③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故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组合正确。故选C项。
23.【答案】A。解析: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汉武帝就是谥号,孝文帝也是谥号,唐太宗、宋太祖是庙号,康熙帝是年号,所以答案是A项。
24.【答案】D。解析:钻研历史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因为历史教材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只有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立场去分析历史教材、研究教法,才能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故本题选D项。
25.【答案】A。解析:①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②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等丰富课堂教学。故选A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有发明和发现的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2)大国同步,相互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受其影响带动,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英国的一枝独秀,尤其以美国、德国贡献最大,且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较为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德国和日本就是既吸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直接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它们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4)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更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其他老的工业部门也得到技术改造,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巨大,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27.【参考答案】
(1)定义: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
(2)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3)程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呈现信息——运用总结,巩固新——布置作业,检查评价。
(4)策略:①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③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④以教师的语言讲述为主要方法,具体史实要讲得生动,抽象概念要深入浅出论分析要深刻;⑤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等。
28.【参考答案】
(1)分类:综合性历史地图;专题性历史地图;明细性历史地图等。
(2)作用: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地图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形势,能给予学生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历史地图给予了一些历史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同时养成历史的时空观念。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1)冷战政策。原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表现: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与经互会成立;北约与华约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
(3)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原因:西欧崛起;中国实力增强。
30.【参考答案】
(1)该教师在讲授本节课时主要运用了讲读法,通过课件展示《北伐誓师词》原文并带领学生朗读的方式讲述北伐战争。这种方法比较客观,让学生能够直接地接触原文,而不是带有主观意见的被解释后的史料。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但要注意讲读的客观性和思想性。“讲”与“读”有机结合,形式要有变化,该老师并没有对材料进行适当的解释,没有设置问题,积极的进行引导,而是直接进行后面的讲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不够,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2)①誓词中的“军阀”“本军”分别指什么?
预设答案:“军阀”是指北洋军阀,“本军”是指国民革命军。
②结合誓词回答,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答案: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
31.【参考答案】
(1)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有失妥当。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很容易和语文、地理等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在综合的时候,又不能失掉历史的特性。
讲述文学史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文学历史背景的探索。要讲清楚这一时期的文学是怎么来的,又是有什么影响。该教师把《辉煌隋唐文化》讲成了一堂语文课,而忽略了探讨李白诗中如此开阔的意境是在唐朝开放豁达的思想文化的背景下产生。
讲述文学史也该注意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史中的历史人物,会有一些值得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而教师忽略了这一点。
讲述文学史应该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历史唯物思想。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篇章,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祖国文学的自豪感。
因此,该教师在讲授文学史的时候,并未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是不正确的。
(2)①注意对文学历史背景的探索。
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
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谁掌握的权力更大?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指出: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特蕾莎·梅作为首相掌握实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作为英国的象征存在的,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教师提出疑问:英国国王的权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比较英国国王和首相权利的大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展示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两位人物?克伦威尔死之后,他们在英国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1660年,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的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是君主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推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教师提问:面对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面对人民日渐高涨的反抗情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怎么做的呢?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回答: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
教师点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却软弱无力,他们害怕人民的力量,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推翻复辟王朝,所以他们向封建贵族妥协,发动了1688年政变。也因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
(二)内容
1.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权利法案》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又是由谁颁布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教师再次提问:《权利法案》的颁布重申了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归纳回答:《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议会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等。
2.深入理解
教师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这些条款分别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学生思考回答,最后师生明确:材料一限制的是立法权;材料二限制的是财政权;材料三限制的是司法权;材料四限制的是军事权;材料五限制了对议会的控制权。
教师提问:通过分析你能说出英国议会颁布此文献的目的是什么吗?指出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学生思考回答: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立法的形式来限制国王权利;最高地位;君主立宪制。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史料教学法,一来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来可以能够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英国政体的特点。
(三)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权利法案》的颁布有哪些历史意义?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角度,如《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英国确立了什么样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等问题,指导学生归纳。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回答后,教师讲解总结,明确《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对人类社会而言,《权利法案》的实施也标志着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法,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教师进行情感升华。
作业:查找阅读相关史料,分析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在小结部分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任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历经艰难曲折,才成功的。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归纳能力的提升及史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