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郡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示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美国为遏制中国援助西欧
B.美国联合西欧国家构建“北约”组织
C.西欧国家拒绝美国援助走向联合
D.形象地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22.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3.有人请他画天使,被他一口回绝,他说天使谁也没见过。根本无法描绘。他排除一切艺术的理想化,主张唯有写实才是真正的艺术。下列作品与“他”的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
A.《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C.《格尔尼卡》 D.《向日葵》
24.李老师通过下表来讲授新航路开辟,这种教学方法是( )。
实践人物航线1487年迪亚士从葡萄牙出发,到达非洲最南端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起程,到达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1497年—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到达印度等地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线
A.谈话法 B.讲读法 C.图表法 D.阅读法
25.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有很多方法,在《戊戌变法》一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然后提出问题:“变法失败后,有谁能站出来拯救民族危机?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总结方法的是( )。
A.联系式总结 B.拓展式总结
C.铺垫式总结 D.意念式总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什么办法来摆脱危机?各自结果如何?从这次危机的解决道路及结果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7.历史教学中有哪些可利用和开发的社区资源?
28.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共同的战斗也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1947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后来被称为“多米诺理论”(一个国家倒向共产主义,将在周边国家产生“多米诺”效应)。它主导并困扰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达整整一代人。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起因。(2分)
(2)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概括美国为防止“烂苹果理论”在亚洲的扩散而采取的实践活动。(9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仍在继续”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2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的教学情形。
教师首先展示2016年7月13日英国媒体报道中引用的新首相特雷莎·梅接受女王任命时的照片,然后设问:一个是国王,一个是首相,那么到底是谁在统治英国呢?然后导入本课。
教师在讲到责任内阁制时,呈现2015年英国媒体的报道:戴维·卡梅伦于2005年成为保守党领袖,在2015年大选中,保守党获得330个下议院议席,超过半数,成为新一届议会的第一大党,并获得独立组建新政府的权力,保守党党魁戴维·卡梅伦也成功连任首相。
之后提出问题:“卡梅伦成为首相要满足哪些条件?”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之后教师用图示演示了责任内阁制形成,又通过展示媒体关于“特雷莎·梅就任英国首相,内阁成员大换血”的报道,引导学生认识内阁对议会负责及内阁集体负责的原则。
(1)该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采取了哪些对策?(8分)
(2)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使用了三则材料,请说明其运用这类材料的理由。(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单元小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0分)
……
问题:
(1)阅读材料,指出单元小测所具有的评价功能。从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看,它属于哪种评价类型?(8分)
(2)运用小测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材料二 课文摘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流传开来,这一错误结论,后来被一位中国学者驳倒,他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采。”几十年后,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了中国几个大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位中国学者就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答案】A。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正式确立的,不是周朝的制度,所以有④就不能选,因此选择A项。
2.【答案】A。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出现的时期,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生产力极其低下,因此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劳作形式上是采取集体劳作的形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A错误。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以前,宋代时打破了坊市界限,B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错误。宋朝时,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D正确。
4.【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以出身门第为选官标准,从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故A符合题;隋朝时期,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B项与科举制有关;C指的是宗法制;D与汉代的察举制有关。故选A。
5.【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要害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此可知宋太祖要着力解决的是武臣的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派文官做知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6.【答案】C。解析:材料“它是皇帝私人的顾问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并给皇帝提供奏章的处理意见”反映了明代内阁的特点,内阁“专擅票权,阁权至重”,故C正确;“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属于丞相职权,故A错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属于三省六部制,故B错误;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7.【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主张“自强求富”,在自强口号创办的是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符合题意。C正确;AB是民用工业;D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胡适”“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A项符合题意;B选项指的是陈独秀;C选项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胡适倡导民主共和制。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9.【答案】C。解析:从材料“王师出境夷岛摧”可知该将领是要出国作战,结合所学,这首诗是戴安澜将军率军赴缅甸参战时写的,此时为抗战时期,故C项正确;ABD项都没有出国作战,排除。
10.【答案】B。解析:中共七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井冈山的斗争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故C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粮票的使用是我国物资缺乏、国家计划调配的表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故①③正确,改革开放后粮票并没有立刻停止使用,故②错误;粮票的使用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故④正确。故排除ACD项,故选B。
12.【答案】B。解析:从“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可以看出这一事件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结合材料具体时间1937年,我们可以确定这一历史事件是淞沪会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4.【答案】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可以看出主要是考查罗马帝国对近代欧洲的影响。A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智者运动;B项应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罗马是古代文明古国,他不可能制定近代成文法典,C项与史实不符;D项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
15.【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C项。
16.【答案】A。解析:题干中“小国”指代美国的州,“大国”指代美国的联邦,这种州与联邦的关系主要根源于美国的联邦制。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于州政府权力,但题干并未对两者进行对比,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涉及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牵制,题干与分权制衡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提及州与联邦的内容,并未涉及两党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17.【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为了探究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圣西门等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和理论基础,故①③两项的表述符合题意;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求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并积极参与进步组织的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②项的表述符合题意;④项中的“巴黎公社起义”发生于1871年,晚于题目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故排除。故选D。
18.【答案】D。解析:A项,由题干关键词“星条旗”可知,该歌曲为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故A项错误;B项,由题干关键词“女王”可知,该歌曲为英国国歌《天佑女王》,故B项错误;C项,该歌曲为法国国歌《马赛曲》,故C项错误;D项,由题干关键词“统一”可知,该歌曲为德意志国歌《德意志之歌》,故D项正确。
19.【答案】A。解析: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说明美元贬值,罗斯福新政实行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故A正确;美元贬值与重建金融体制无关,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元贬值,不是美元升值,故C错误;美元贬值与规范经营无关,故D错误。故选A。
2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扩大就业,故C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西欧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B错误;二战以后西欧各国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
21.【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表示,二战后,为了解决欧洲国家的经济困难,美国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对抗苏联,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说明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援助是不安好心的,与马歇尔计划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西欧、遏制苏联,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马歇尔计划,而不是构建“北约”组织,排除B;事实上,西欧各国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排除C。
2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故D项正确;ABC项都属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从属于D项。所以答案选D。
23.【答案】A。解析:“唯有写实才是真正的艺术”等字眼足以证明“他”的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风格,而《播种者》属于现实主义风格,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风格,《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故本题选A。
24.【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可以看出,李教师是用表格呈现了新航路开辟,这是图表法,故本题选C项。
25.【答案】C。解析:铺垫式总结是在对本课学习内容巩固的基础上,引出承上启下的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铺垫,教师的做法很明显是下一节课的教学进行铺垫,故本题选C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和亚洲策源地,使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
(3)启示:发生经济危机时,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采用和缓、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危机;法西斯道路走不通,要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27.【参考答案】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社区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在社区资源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时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着等,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资源也是社区资源中的一种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28.【参考答案】
(1)要根据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教学的目标,并选取史料(更多选取第一手史料),有所偏重。
(2)要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史料(不宜选取文字阅读量过大的史料),对症下药。
(3)要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史料。
(4)要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
(5)要选择的史料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
(6)要多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1)起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相互猜疑。
(2)措施:
苏联: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东欧诸国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华约。
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
实践:敌视新中国;发动朝鲜战争;发动越南战争;扶植日本。
(3)原因:原有长期压抑矛盾的爆发;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新矛盾、新冲突;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利益冲突。
30.【参考答案】
(1)该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采取了如下对策:
情境导入。利用英国媒体报道的新闻导入,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利用新闻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感知首相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
图示教学法。利用图示演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引导学生形象认识内阁的行事原则。
(2)上述案例中该教师采用了三则英国媒体报道的材料,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引用多种材料,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进而更好地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
②教师在涉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这三则材料分别引出了不同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动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展,有助于提升学生材料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态度。
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教师、过度依赖教科书、过度注重知识记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31.【参考答案】
(1)评价功能:单元小测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结束后对整个单元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它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程度以及学生整体的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计划提供供依据。
属于终结性评价中复习性考试。
(2)试题难易适中,注重试题难易度、信度和区分度效应。
小测评价整体上要求内容的整体性,维度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在小测结束,评分完毕之后,并不意味着评价的结束,还应进行考试结果的分析,甚至把试卷发回给学生进行讲评,这样做才能真正发挥小测评价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共22分)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古诗导入法。教师背诵《行路难》名句,并加以引导:古人李白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今另有人为其配上了音律,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体会一下他想表达的情绪。(坚定、勇气、意志)
教师引导:这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这乐曲的谱曲人曾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生志向;他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生。
【设计意图】古诗导入很好地渲染了氛围,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李四光先生的精神品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物简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李四光的肖像图,并让学生结合课下搜集到的相关人物资料进行讲述。
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李四光出身贫寒人家,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并受到孙中山的赞赏。辛亥革命后,他到英国继续深造,由原来学习造船改为地质学,因为他希望国人能开采自己的矿产,不再依靠外国人的技术,学成后能回国效力。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李四光的故事卡片,安排学生阅读并思考:他为什么要执意回国工作?从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李四光有强烈的责任感,他自己是中国人,应该报效自己的祖国。当时中国的地质学很落后,中国矿藏的开采都要依靠外国,任务艰巨而急切。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讲述人物生平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
(二)突出成就
1.地质力学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李四光在地质力学上发表的著作、理论及其影响。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概念20世纪60年代《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里程碑
教师设问:他的著作中提到了“地质力学”,什么是“地质力学”呢?
学生疑惑,教师讲解: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揭示不同构造间的内在联系。
过渡:理论的提出当然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李四光是如何运用“地质力学”理论的呢?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勘探部门运用此理论寻找石油资源,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探索地震预报、为西部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如成昆铁路的选址。
2.其他成就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创立䗴化石的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和表格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既回归了课本,突出了教材的核心地位,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了能力。
(三)评价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社会各界对他的评价的材料,并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你眼中他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小组代表发言:周恩来称之为“中国科学界一面旗帜”,可见李四光有坚定的理想和意志力,不断实践开拓;李四光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奉献精神值得传承;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坚持真理,是科学工作者的榜样。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形式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教材,同时也有助于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共同总结。
作业:请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还有哪些科学家像李四光一样?他们后来为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能突出本节课重点,开放式的作业既能能够提高学动手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