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9年3月1日,中国首个火星基地在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建成。柴达木盆地的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和排出油气。图A为红崖地区景观示意图,图B为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沉积厚度等值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被认为是中国境内最像火星的地方,与火星类似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
①流水地貌为主 ②昼夜温差较大 ③大气主要成分 ④沙丘、砾石遍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甲—乙沿线的地形部位可能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下图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回答下列各题。
7.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8.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9.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下列各题。
10.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 B.技术 C.资金 D.劳动力
11.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产业集聚 B.降低运输成本 C.提高规模效益 D.促进产业协作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u003eT0\\u003eT2\\u003e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13.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14.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15.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
A.暴雨越多 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 D.土质越疏松
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17.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温州的一些瓜农到海南岛承包土地,种植西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他们每年8月底到海南岛种西瓜,次年五月中旬返回温州。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因为海南岛( )。
A.西瓜品种优 B.种植成本低 C.种植利润高 D.市场需求大
19.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原因是此时间( )。
A.温州正值农忙季节 B.海南岛不宜种植西瓜
C.瓜地休耕以恢复肥力 D.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1.“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22.构成大洋中脊的断层,一般是( )。
A.正断层 B.逆断层 C.推覆断层 D.转换断层
23.中生代不包括( )。
A.白垩纪 B.侏罗纪 C.志留纪 D.三叠纪
24.水文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具有( )。
A.不可能性 B.特殊性
C.循环性 D.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偶然性
25.杜能农业区位论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 )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A.客观规律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能动性 D.主观规律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出发,教师该如何正确评价学生对于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
27.结合所学知识,绘制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并说明洋流形成的因素及主要动力。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6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6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4分)
29.材料:陈老师在进行“商品谷物农业”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播放ppt,呈现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图片,导入商品谷物农业的概念。二、展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三、复习提问农业区位因素,分发相关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影响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要素。四、请学生代表发言,播放ppt,引导学生分析每个要素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得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五、ppt呈现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填写。六、呈现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图片,布置课外作业:比较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问题:
(1)说明“一”和“六”两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性。(8分)
(2)第“五”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何优点?(8分)
30.以下是李老师所设计的“验证海陆风存在”的实验方案,阅读并回答问题。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
(1)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
(2)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
(3)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步骤(2)有何差异?
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问题:
(1)谈一谈你对李老师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12分)
(2)该老师的实验设置是否合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8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4分)
31.阅读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图文资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田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牧场反映出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如下图: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
要求:
(1)根据以上材料撰写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写出主要要点即可)。(1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为峡谷,中部地形平坦狭长,两侧为陡崖。
2.【答案】A。解析:沙洲多出现在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的一侧河岸,图中峡谷两侧都有灰色部分,包括峡谷的弯曲部分的两侧,这说明灰色部分是河中沙洲的可能性不大。峡谷范围狭长,地势较低,陡崖底部两侧都有一系列的低矮山丘的可能性也不大。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较周边地区海拔较高,位于陡崖之下,因此最可能为崩塌堆积物或突出小基岩,故A项正确。
3.【答案】D。解析: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貌以风力作用为主,火星为沙漠行星,地表无稳定的液体水体,没有流水作用地貌,①错;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火星质量较小,周围大气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差,昼夜温差大,②对;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而火星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③错;柴达木盆地红崖地区多风力作用形成的沙丘、砾石,火星昼夜温差大且干旱,地表沙丘、砾石遍布,④对,故选D。
4.【答案】A。解析:读右图,甲乙沿线烃源岩物质堆积厚度为:由甲到乙堆积厚度增大,且甲乙线的中间部位较两侧厚度小。沉积物堆积地区为地势低洼区,地势越低洼的地区堆积厚度越大,地势越高处则堆积厚度越小。因此可以推测,红崖地区烃源岩物质刚开始堆积时,由甲到乙地势由高到低,且甲乙线中部地区地势较两侧高,故甲乙沿线部位的地形为山脊,A对;山谷地势中间低两侧高,B错;鞍部地势为两侧高而另外两侧低,C错;陡崖为一侧高另一侧低且地势极陡(等高线重叠),该处沉积物堆积等值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小,D错。
5.【答案】D。解析:根据太阳视运动图,二分二至,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候,太阳方位都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所以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①所示节气,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其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的节气为冬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根据①所示太阳视运动图和第1问可知,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23°,又因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可以假设当地纬度为α,则冬至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为:23°=90°-(α+23.5°),该地纬度约为43.5°N,琼、新、苏、赣四个省级行政区,琼、苏、赣三省的纬度均低于40°N,43.5°N横穿新。故B选项正确,A、C、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即气温全年最低,为北半球冬季。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夏季,降水较多;尼罗河夏季进入汛期;美国大平原收割小麦也在夏季;冬季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8.【答案】C。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P处低压槽部,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应选C。
9.【答案】A。解析: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N处在高压脊上,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只向低压,在北半球右偏——东北风。
10.【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由农作物秸秆及农药包装物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主要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有关,与技术、资金、劳动力无关,故选A。
11.【答案】C。解析:集中处理废弃物,可以提高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利用率,提高规模效益,并非是产业集聚,更谈不上产业协作,运输废弃物的成本较分散处理要高,故选C。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长江三峡是因为地壳的抬升和流水的侵蚀形成。所以越接近水面线谷越深坡越陡,越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6.【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国20~55岁之间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阶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所以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故C项正确。政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并不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A项错误;只是青壮年的性别比差距大,其他年龄段差距并不大,不是因为生育观念,B项错误;自然灾害不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D项错误。
17.【答案】B。解析: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故B项正确。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项错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项错误。
18.【答案】C。解析: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是由于海南气候条件好,生长快,成熟早,获得利润高,根据题干的提示“瓜农在海南岛承包土地,销往全国各地”,西瓜品种优、种植成本低和市场需求大不是温州瓜农选择在海南岛种植西瓜的原因
19.【答案】D。解析:温州瓜农每年5—8月离开海南岛,主要是因为此时间其他地区西瓜已经成熟了,海南岛西瓜竞争力弱。
20.【答案】D。解析:“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迁入,房价过高,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农民可以出租房屋增加收入;而其目的不是出售,不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吸引城市周末度假不是直接目的;农民自家居住也不需要过多楼房。故选D。
21.【答案】B。解析:“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不能购买,才有出租市场;而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故选B。
22.【答案】D。解析:大洋中脊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岩浆在这里上涌,形成新的海底,并将两边的岩石推开。由于大洋中脊延绵过长和地壳岩石圈的不均匀性,使得大洋中脊两侧岩石形成差异作用。威尔逊将这种板块边界类型并称之为转换断层。答案选D。
23.【答案】C。解析:中生代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志留纪属于古生代。故选C。
24.【答案】D。解析: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形态,称为水文现象,如:降雨、径流、河流的水情,地下水位的变化等等;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文现象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其一,水循环永无止境;其二,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周期性分别有以多年、年、月、日为单位的周期,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也在不断变化,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以在时间上水文现象的周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其三,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故本题选D。
25.【答案】A。解析: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答题要点,第一层面评价学生对方法是否了解,第二层面,能否运用方法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应重点了解学生对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研究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
其评价标准:
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
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7.【参考答案】
洋流形成的因素及主要动力: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9.【参考答案】
(1)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是对教师授课评价的重要参考,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分明是新课标对教师授课的重要要求。
“一”“六”两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作业布置,两个教学环节不仅是教学整体性的体现,同时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思维。同时,两个环节也各自有教学的重要意义。
①导入:导入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地理课堂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下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回顾,达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2)陈老师的第“五”教学环节主要是进行知识总结的环节。此环节汇总陈老师摒弃了以往的知识总结方式,采取了框架总结的方式,突出了高中地理课标中强调的课堂的创新性教学思维,具体的教学优点呈现如下:
①直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文字总结,变为纲要性很强的结构图,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有助于提升学生记忆和巩固地理知识。将冗长的文字转化为结构图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③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反应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内部联系。能够诱导学生发现规律、灵活的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④让学生对知识框架图进行填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30.【参考答案】
(1)材料中李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自然地理模块的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
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②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法在使用时要注意明确实验器材并做好事前准备,要有较准确且明确的实验步骤,同时需注意在课堂中涉及到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时,务必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2)材料中李老师通过使用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其中进行了有无冰水的现象观察,存在一个现象的对比,体现了李老师在实验设计上的严谨性。
但该实验现象并不能很好的达到其实验目的。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海陆风的存在,但是炉火和冰水的差异只能反映普遍的热力环流的现象,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以及海风与陆风风向的转变,从实验的设置上来看并不合理。
四、教学设计题
31.【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和方法: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不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主要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接着提问:“为什么在泰国的湄南河平原地区进行了水稻种植,而在澳大利亚的牧场却发展了畜牧业?如果老师想在澳大利亚牧场种植水稻,在湄南河平原牧羊可以吗?”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同学说不可以,有的同学说未来也许可以。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之后,想必大家就明确了。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农业区位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板书】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板书】二、农业区位因素
【过渡】现在知道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在众多因素当中,是否存在主要的因素呢?那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
三、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5分钟时间讨论完成教材上的活动:思考这些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分析】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利于水稻的生长;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分析】受地形条件限制,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分析】受市场、价格及政策的影响。
【过渡】是不是农业区位形成以后就是一成不变的呢?播放PPT图片
【板书】三、农业区位的选择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案例】
(1)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②梯田(丘陵地区)③喷灌(以色列滴灌技术)。
(2)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⑤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
(3)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是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
【提问】这些都是改变了农业的什么区位因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学生回答】改变了局部气候,地形,水源,科技,交通,市场等区位因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师生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板书】四、农业区位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布置作业:课本44页“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总结农业变迁的因素。下节课进行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