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都以血缘为纽带
C.都维护了封建统治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某一学派认为,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个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的主要是指( )。
A.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B.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C.精美的丝织印染品 D.唐代越窑的精美青瓷
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唐朝 C.曹魏 D.清朝
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据此判断西方列强获得的特权是( )。
①居住和租地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最惠国待遇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7.“(他)是古典学者,善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朝之标榜。”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学者( )。
A.坚持“中体西用”主张 B.积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C.借助经学外衣宣传变法 D.大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8.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
9.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在民国六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 )。
A.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帝表演
B.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
C.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了有线电报线
D.上海罢课声援北京爱国运动
10.“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 )。
A.兴办洋务 B.实业救国 C.实行“商战” D.学习西方
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要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商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A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统治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与占卜无关,故A项错误。B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各项事务,说明统治者欲通过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故B项正确。C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D项,原始民主是指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的形式。当时生产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氏族成员处于平等地位,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的全体会议决议,可见原始民主与迷信占卜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答案】D。解析:“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指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郡县制以地域为纽带,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B排除;分封制不符合“维护了封建统治”,排除D。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种脱离“生”即是解脱,这是所谓的“出世的哲学”,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正确。儒家主张关注现实,是入世,排除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B。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
4.【答案】D。解析:由题干关键词“越窑开”“翠色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越窑中青瓷的主要成就,故D项正确;“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青铜器制作和丝织业的发展,故BC项排除。
5.【答案】B。解析:从“以灌稻田”可知这是一种灌溉工具,其特点是通过“水激轮转,众筒兜下”,即以水流为动力,将水引到田地中,而不用通过人力,结合所学可知应为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故答案为B项。东汉和曹魏时期还没有出现筒车,清朝时期不符合“最早”的要求,排除ACD项。
6.【答案】B。解析:“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在中国境内的国土上建立的,说明具有居住和租地权,故①正确;由“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可说明列强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故②正确;③④两项特权题干没有涉及,无从体现。所以答案选B。
7.【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可知此应为借助孔教的名义提出维新变法要求的康有为,故C符合题意。A是洋务派的主张,B是新思想萌发的内容,D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这部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选A。B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C项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D项表述错误。
9.【答案】B。解析:民国六年是指1917年。报纸刊登的都是当时的信息,清帝早在1912年就退位了,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发生在1877年,均不是1917年的新闻,故排除AC项;上海罢课声援北京爱国应该发生在1919年,1917年的报纸不可能报道,故排除D;华侨在沪开办西餐厅是有可能发生在1917年的,故选B项。
10.【答案】C。解析:从材料“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1.【答案】C。解析: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工人占51%,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农民占76%,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故C项正确。
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并成功处理了国际关系,这体现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
1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所以才会出现“妈,社里的羊跟云一样!”的现象,这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A。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才出现的,与“1954年”不符,排除C。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D。
14.【答案】B。解析:材料“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揭示了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庸人执政现象,而真正的治国人才则无法施展自身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弊端和不利影响,故本题选B。
15.【答案】B。解析:第①段是1500-1600年间,此时对外扩张最突出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以A项正确,故排除;第②段是1600年到1700年左右,此时美国还没有建立,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第③段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开始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所以C项正确,故排除;第④段是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顶峰阶段在20世纪前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所以D项说法正确,故排除。
16.【答案】A。解析:社会契约论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主权属于人民,如果政府违反“公共意志”,篡夺主权,破坏契约,人民便有权推翻它,故A项正确。伏尔泰的“开明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是指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CD排除。
17.【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正是垄断组织发展的表现,C正确;A项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生产组织形式;D项出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
18.【答案】C。解析:材料漫画中的“我只是摆设而已吗”,反映出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临朝不理政”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
19.【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造林工人增加到275万人,势必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故③错误,符合题意;造林大军人数的增加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人失业的状况,但无法消除失业现象,故④错误,符合题意。造林工人增加说明政府救济面扩大,政府支持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环境,①②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20.【答案】C。解析:经济危机的教训促使世界各国建立统一的货币组织和贸易组织,于是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之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成立,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贸易自由化只是国际贸易体系成立的原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21.【答案】B。解析:由地图中“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冷战风云笼罩,德国分裂对抗,故B项符合题意;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C项排除;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排除D。
2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后,柏林墙拆除,德国重新统一的过程,故C符合题意;匈牙利的改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而非柏林墙的修筑,故B不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结束是1991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答案】B。解析:A项达尔文发现了人类起源是在19世纪中期,属于生物学领域,不属于题干中“物理学”;B项爱因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家,他提出的相对论,使“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符合题意;C项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是在18世纪,不是使“20世纪初,这座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的原因;D项伏尔泰提出了开明君主制是思想领域的主张,与“经典物理学大厦倒塌”无关。故选B。
24.【答案】C。解析:情景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创设模拟历史情境或场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中刘老师便是通过创设虚拟历史情境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因而C项符合题意。
25.【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属于文献史料,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属于实物史料,端纳口述《我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身边的日子》属于口述史料,《清明上河图》属于图像史料。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错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情况
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交易场所“市”和固定交易时间,政府管理严格、商业设施完备;长安、洛阳是全国性商业大都会;扬州和成都为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中心,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农产品商品化并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
(2)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
27.【参考答案】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28.【参考答案】
(1)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心理水平,能否赋予历史知识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2)课堂教学内容:历史知识是否真实,史学观念的把握是否准确到位,史料的使用是否具有说服力,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是否富有教育意义。
(3)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是否能够清晰准确地与学生交流、能够使用多种方法对不同认知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恰当运用教学媒体。
(4)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评价形式是否灵活多样。
(5)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和管理:是否有明确的课堂教学规则,课堂教学时间是否能够有效运用,课堂环境的布置是否整洁有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能实施有效管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2)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
影响: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
30.【参考答案】
(1)共同方法:情境实践教学法。
要点及注意问题有如下几点:
①情境的直观性: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直观,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感,才能使学生有代入感。
②启发性:创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求知欲,选择的内容要有讨论的价值,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③过程的灵活性:课上的环节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交叉进行或平行的。引导参与时情境创设可能就在其中,实践探索的过程可能就是成果交流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环节灵活的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2)第一次讨论是临时起意,因此教师对课堂活动步骤安排不合理,没有实现情境的创设,也没有为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学生没有预习,也没有进行资料搜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没有一定基础,无法进行思考和讨论,未达到预期效果。
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合理进行课前安排,围绕目标计划好课堂活动步骤、活动方式。让学生进行预习,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同时课上要提供给学生参考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并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
31.【参考答案】
(1)根据以上视频,该教师提出的前2个问题是恰当的。通过视频,同学们可以了解历代各朝修筑长城的原因,直观了解长城具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且这二个问题是这节课必须探讨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第3个问题则不恰当,“如果没有修筑长城,秦朝会如此短命吗”是一个假设论题,根据以上视频无法得出结论,这个问题也不是这节课必须探讨的问题。
(2)历史的形象化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②有助于展示历史情景,让学生感知鲜活的历史形象,增进对历史的体验。
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加强对史实的记忆、理解。
④有助于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引发学生多层面的思考,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创造条件。
⑤有助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历史的形象化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局限性主要有:
历史的形象化材料视角有限,无法对相关史实进行深入探究;许多历史的形象化材料具有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史实不完全吻合;一些历史的形象化材料的评论和评价并不严谨。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题,共22分)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说唱脸谱》,并提问学生,通过歌词可以猜测出这首歌与哪一种艺术形式有关?
学生活动:通过歌词能够回答出是京剧。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学生,京剧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图片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京剧发展历程的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活动:播放关于中国戏曲起源与发展的纪录短片,要求学生总结戏曲形成发展的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中能够得出原始歌舞、春秋战国的优伶、元杂剧、昆曲等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的形式,能够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活动: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京剧是如何形成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归纳出道光年间,在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调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京剧从北京向全国流传开,又走向了世界舞台。
教师活动:补充除了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秦腔、越剧等名目繁多的曲目。之后,播放五分钟有关京剧形成的小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小视频的形式强化巩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重点知识的理解,消化重点知识。
(三)京剧的价值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现代京剧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京剧有哪些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观看结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能够得出结论,从个人方面来看,京剧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情操;从国家层面来说,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师活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总结,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魅力和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京剧的现实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小组讨论环节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集思广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和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问答进行总结。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自主搜集资料,谈谈京剧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内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开放式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