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7 美学考点10道题
1. 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的原因:
【答案】(1)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哲学,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无不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2)由于审美活动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复杂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以洞悉审美活动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3)美学涉及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4)美学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对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离不开哲学思考。
2.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答案】(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①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②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黑格尔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③之所以又说在审美活动中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是因为审美活动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实用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以其独有的新颖面貌向人敞亮开来。“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大千世界因为人而显现出美,而人在审美活动中与世界融为一体,让大自然和客观世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实现人与世界之间的本己性的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①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②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一般的精神生产,主体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谛。一般的精神生产往往是以理性代替感性,以抽象的普遍性消融具体的个别性。审美活动则恰恰是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枫叶——杜牧、崔莺莺、戚继光)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蒋捷《虞美人·听雨》) 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着人生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①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主体囿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②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当读完像《巴黎圣母院》或者《约翰·克利斯朵夫》)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①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马克思: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②他律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也必然带来审美活动中交流内容的变化。)
3. 审美主体的精神存在状态:
【答案】(1)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2)惊异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
(3)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深深吸引,陶醉其中的精神状态。
(4)澄明是指人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4. 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答案】(1)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的。
(2)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5.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答案】(1)直观性:①“直观”的不同理解:马克思:直观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感性认识。费希特和谢林:“理智直观”说。胡塞尔:“本质直观”。②美学意义上: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2)非功利性:①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从审美对象的角度,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审美活动要想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求主体持一种非功利的态度。(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②审美经验间接地满足各种功利性的需要。由于审美对象本身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和思想境界,从而产生思想教育和道德启迪作用。
(3)超越性: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产生的并不是感官的快适而是精神的愉悦,提升精神境界。(“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望返”)(梁是均:《与朱元思书》)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正是从艺术作品当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从而确立起了远大的人生理想。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能够通过直观活动达到普遍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方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英伽登“形而上质”)。
6.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答案】(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接受者不可能直接领悟到创造者的艺术意象。每个接受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不同的。(鲁迅谈《红楼梦》的解读)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接受美学认为,每个艺术接受者在接触艺术之前的主体境况(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础、艺术修养、传统影响等),造就了接受者特定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它对于作品来说,是一种先在的结构。任何接受者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都不可能完整地得到创造者的意象,同时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件艺术品的接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都是由接受者的“期待视界”的不同决定的。
(3)艺术品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提供给接受者一个“图式化”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接受者重建意象是主体不断对这个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与创作的动态过程。
7. 艺术品形式符号层的作用:
【答案】(1)若物质实在层是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
(2)形式符号层有时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3)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物质实在层仅仅是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层次,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由物理时空向心理时空存在转化的过渡层次。
8. 简述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案】(1)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艺术接受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
(2)艺术有许多非审美的功能,但这种种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3)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居首要地位。
9. 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
【答案】(1)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2)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这里自由同时也成为人本身的规定。于是美也就成为人本身的规定。
(3)因此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0. 美育的特点:
【答案】(1)诉诸感性:审美活动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对人进行感化的过程。
(2)潜移默化: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3)能动性: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由此表明的主体的能动性,正是美育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