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河南浙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渐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教学步骤:
①画出赤道,找出南北纬10°之间的位置。
②说明该区域范围的大气运动状况: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③结合地图说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重要区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等。
④让学生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其他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地区,并在世界轮廓图中指出来:
a.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
b.澳大利亚的东北部;
c.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d.中美洲的东北部。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3)教学意义
①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于化难为易,加强学生记忆。
②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④板图可增加课堂的美感,树立教师的威信。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9.【参考答案】
(1)成功之处:采用猜谜语记忆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全称,使学生更有学习和记忆的兴趣,相互提问和回答,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采用猜车牌记简称,与生活联系紧密,达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学生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能随时记忆,随时学习;采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34个省级行政区,将大段文字浓缩,减轻记忆负担,还增加了记忆的趣味性;采用记忆轮廓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将难记忆的省级行政区轮廓变得生动形象化,增加了记忆的趣味性,降低了记忆的难度。
(2)不足之处:教师没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所有课上提出的创新方法只是为了记住全称,简称和轮廓图,但是地理的学习应该先从地理的角度出发来达到记忆的目的。比如将34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区域划分(东北、西北、东南等)后再分片来记忆,不仅达到了记忆的目的,还记住了各个行政区所在的方位以及相邻的省份。在本课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省会城市,这一点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本课中教师所用的创新方法可以在学生系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再做为一些快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0.【参考答案】
(1)①陆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让学生对“人口多的利与弊”进行探究,就“计划生育政策对自己家庭的影响”进行讨论,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同时教学中利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用的,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注。
③体现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一理念。陆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是讲解书本的知识,而能让学生讨论“计划生育政策对自己家庭的影响”等话题,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学,即教学素材是开放的、教学形式也是开放的,均体现了构建开放地理课堂的理念。
(2)陆老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有:提出探究问题——分组及任务安排——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师生评价解决问题。
陆老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人口多的利与弊”、“计划生育政策对自己家庭的影响”等。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讲学生共分为9组,每小组6人,按座位编号,同时还在小组内进行了探究人、记录人和发言人的角色分工,安排学生做好记录和管理工作,让学生能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待学生讨论完毕,便进行成果的展示,并在这一环节进行师生共同评价,注重了形成性评价。通过陆老师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也是对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
(3)①教学反思涉及的内容较散,重点不突出。陆老师从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条理不够清晰,无法突出个人教学的特色之处,在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详细进行总结,以备以后教学中提供借鉴。
②缺少了教学中不足的总结。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以后的教学能力,在陆老师的教学反思中,都是对于优点的总结,没有思考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缺少改进方法的总结。
四、教学设计题
31.【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自然资源的分类,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自然资源特征的分析和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形成擅长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相联系的意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理念,增强保护资源的意识。
(2)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并通过描述这是一片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陆地,这样浩大的国土里,到底与多少美景,到底蕴藏着多少资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恩赐,去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从而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为本课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为本课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教师活动】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然资源的概念。
【问题设置】
(1)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还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来说有没有价值?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进行讨论,结合课本内容以及老师的描述,讨论归纳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出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身边的物品举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是和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让学生归纳自然资源的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环节可以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大量资源照片,引导学生对于大屏幕上所展示的资源进行区别。
【问题设置】
(1)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得出自然资源的分类,了解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立刻学以致用巩固知识,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得出,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培育,可再生资源也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归纳总结如何正确使用自然资源,初步建立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教师活动】通过大屏幕展示我国几种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
【问题设置】
(1)只考虑总量,我国自然资源是否丰富?
(2)如果再考虑人均占有量是否也丰富?
【学生回答】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太少了。
【教师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设计意图】这样设置,目的是达成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激发学生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提出自己独到的解决办法。
学生:提出发明可燃冰、制造节能汽车、倡导风力发电等措施。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对保护资源加以践行。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最后通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也能明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