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某些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糖必须水解成二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
B.某些脂类物质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C.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2.东亚钳蝎不属于昆虫,因为它( )。
A.具有四对足 B.身体分节且分部
C.触角和足分节 D.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3.下列各项不属于植物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器官 B.群落 C.系统 D.生物圈
4.下列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蛋白质分子由一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结构
B.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其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C.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免疫等功能,这些蛋白称为结构蛋白
D.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5.小麦根尖细胞的遗传物质分布在( )。
A.染色体 核糖体 B.染色体 叶绿体
C.染色体 线粒体 D.染色体 叶绿体 线粒体
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C.植食性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7.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不同方式,ATPase为ATP酶,在图示生理过
问题:
(1)图1曲线表示物质A生成物质P的化学反应,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过程。酶所降低的活化能可用图中________(填字母)线段来表示。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________(上移/下移)。
(2)图2曲线a是在最适温度与pH条件下测得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曲线,底物浓度为S2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若曲线b是某同学改变温度后测得的曲线,则说明酶具有________的特性。
(4)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化学反应。
27.请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DNA复制时,由细菌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__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
(3)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不充分,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没有分离。
(4)该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关键点是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阅读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三道防线,重点是第三道防线的两种作用方式、三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机制,艾滋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的受损关系。
(1)为本节内容设计一个导入。
(2)为本节课教学设计提供建议(从导入、难点突破几个方面)。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思路]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1分“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酶的作用与本质”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内容要求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此前教材安排的实验或活动多定位在观察水平,学生对于实验设计、变量的控制、定量实验等了解不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个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酶的作用,学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等实验探究方法,领悟控制变量的实验思想。
【教学过程】
问题:
(1)该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哪些环节能突出教学重点?
(2)简述该教学设计所运用的教学策略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本节的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要求:
(1)根据材料的介绍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A。解析:A、多糖和二糖都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多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A错误;B、某些脂类物质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C、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如酶,C正确;D、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因此细胞质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正确。故选:A。
2.【答案】A。解析:A、昆虫有三对足而不是具有四对足:BCD、身体分节且分部,触角和足分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都是昆虫的主要特点;东亚钳蝎具有四对足,因此东亚钳蝎不属于昆虫,是因为它具有四对足。故选:A。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故选C。
4.【答案】D。解析:A、蛋白质不一定由一条肽链组成,如胰岛素由2条肽链组成,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A错误;B、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仍可以被蛋白酶水解,B错误;C、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免疫等功能,这些蛋白不属于结构蛋白,C错误;D、食物中的蛋白质分成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D正确。故选:D。
5.【答案】C。解析:小麦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DNA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和线粒体中。故选:C。
6.【答案】B。解析: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A错误;B、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天敌、空间、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C、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C错误;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B。
7.【答案】D。解析:A、固醇类激素通过方式①即自由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A正确;B、吞噬细胞通过方式④胞吞来吞噬病原体,B正确;C、低温会影响分子的运动,从而影响方式①~④的运输速率,C正确;D、方式③、④的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氧浓度变化会影响方式③、④的运输速率,D错误。故选:D。
8.【答案】B。解析:A、高等植物体内未离体的体细胞有全能性,只是全能性不能表达出来,A错误;B、极端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导致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则代谢停止;细胞癌变,能无限繁殖,则代谢速率加快,B正确;C、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不受基因控制,C错误;D、细胞坏死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增加,最后成为全透膜;细胞癌变,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D错误。故选:B。
9.【答案】D。解析:A、H2O2酶存在于细胞内,从新鲜猪肝中提取H2O2酶时,需将鲜猪肝充分研磨,以利于H2O2酶从细胞中释放,A正确;B、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酵母菌前期培养可在25℃、一定转速的摇瓶中进行有利于酵母菌的呼吸,从而使酵母菌大量繁殖,B正确;C、由以上分析知,从鲜猪肝、马铃薯、酵母菌中提取的H2O2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分别是6.8、3.8、7.2,C正确;D、图示pH范围内,三种材料中的H2O2酶活性最高的是鲜猪肝,而马铃薯和酵母菌中的H2O2酶活性在pH为6.2~6.4范围内酵母菌>马铃薯、在pH为6.4~7.0范围内酵母菌=马铃薯、在pH为7.0~7.9范围内马铃薯>酵母菌、在pH为7.9~8.0范围内酵母菌>马铃薯,D错误。故选:D。
10.【答案】D。解析:(1)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每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复制为2个DNA分别在两条单体上,由于DNA半保留复制,这两个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即两条单体都有3H,这样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是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2)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又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结果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其中1个DNA的1条链含3H,1条链不含3H,另一个DNA的2条链都不含3H,即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后期一半的染色体被标记,由于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因此每一极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不确定。故选:D。
11.【答案】C。解析: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特异性与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A错误;B、DNA分子一条链上相邻碱基由﹣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C、具有m个胸腺嘧啶的DNA片段,第n次复制需要2n﹣1.m个胸腺嘧啶,C正确;D、把含有此DNA的大肠杆菌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2代得到4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4个DNA分子都含15N,所以子代中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的1,D错误。故选:C。
12.【答案】C。解析:A、该雄果蝇发生的变异是缺失一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经紫外线照射后,该变异果蝇并不是所有细胞的X染色体缺失片段,可能是生殖细胞的X染色体缺失,导致基因种类减少,B错误;C、子代全是雄果蝇的原因可能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含X的雄配子致死,只有含Y的雄配子,C正确;D、染色体片段缺失,X染色体还是存在,该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和其他常染色体一样,可以联会,D错误。故选:C。
13.【答案】D。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①过程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过程,所需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B、特定的基因转录只能形成特定的RNA,B错误;C、②过程是翻译过程,翻译过程的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之外,还需要tRNA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C错误;D、玉米的白化苗是因其无法合成叶绿素造成的,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故选:D。
14.【答案】B。解析:A、tRNA与相应氨基酸的结合及分离不需要酶,A错误;B、从图中可知,翻译的方向为从左往右,且氨基酸1的密码子为UGG(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B正确;C、与转录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比较,该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U﹣A,C错误;D、核糖体与mRNA开始结合的位点不一定是起始密码子所在的部位,但从起始密码子才开始翻译,D错误。故选:B。
15.【答案】B。解析:A、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错误;B、由于“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所以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乙酰胆碱受体,B正确;C、神经递质由神经细胞产生,而NO是由上皮细胞产生的,所以不属于神经递质,C错误;D、乙酰胆碱只起信息传递作用没有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B。
16.【答案】B。解析:A、细菌不都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B、蓝藻能进行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放氧气,因此蓝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始地球上的气体组成,B正确;C、植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C错误;D、动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B。
17.【答案】C。解析:A、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除图示外还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鸟和蛇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C、鸟捕食虫,所以虫的数量减少,对鸟的影响比对蛇的大,C正确;D、能量传递率是营养级所有生物,而不是一种生物,D错误。故选:C。
18.【答案】D。解析:A、淘汰前,该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但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B、随机交配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因此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不变,B错误;C、随着淘汰代数的増加,羊群中基因B的频率逐渐增加,但基因型Bb的频率不是逐渐增加,C错误;D、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持续下降,D正确。故选:D。
19.【答案】C。解析:A、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单位是种群,A错误;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发展,B错误;C、新物种形成一定存在基因频率改变,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正确;D、由于地理障碍,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属于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C。
20.【答案】B。解析:A、1号家庭和2号家庭均为隐性遗传,但只有2号家庭可确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2号家庭和3号家庭分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他们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B正确;C、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只有是伴X隐性遗传病时,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才多于女性,C错误;D、由于4号家庭无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且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不能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D错误。故选:B。
21.【答案】B。解析:“了解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属于活动课,在活动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合作讨论以及观察交流,B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答案】B。解析:生物科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依次分别为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答案选B。
23.【答案】B。解析: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答案选B。
24.【答案】C。解析:桑代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答案选C。
25.【答案】D。解析:活动强化是指教师安排一定的活动,对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活动强化的途径主要如下: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等活动;分组让学生一起做实验;让学习优秀学生的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适当开展学科竞赛性活动。竞赛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分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成功。答案选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答案】(1)(a-b) 上移
(2)反应底物达到饱和
(3)作用条件温和
(4)一种或一类
解析:(1)分析题图1可知,酶所降低的活化能的数值可以表示为(a-b):无机催化剂也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酶无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的效果较差,因此如果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上移。
(2)分析图2a曲线可知,底物浓度大于S2时,反应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阶段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而是酶的数量,即S2时,底物已经达到饱和,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
(3)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温度改变后,酶促反应的速率降低,说明酶的活性极易受温度影响,说明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27.【答案】(1)原料、能量、酶
(2)细菌 核糖体
(3)搅拌
(4)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2)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3)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离心后分布到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若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没有分离。
(4)该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关键点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参考答案】
(1)教师展示:麻疹患者的照片。介绍:麻疹的症状、危害。提问:我们预防麻疹的方法是什么?统计:打预防针的学生人数。引入课题:免疫调节。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联系自己,为后续学习设置了铺垫。
(2)建议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力。引入时,创设预防麻疹的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接种麻疹疫苗可以预防麻疹的发生呢?学生在疑惑中增强求知欲。在落实“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难点内容时,涉及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有一定难度的概念,尝试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识图、观看Flash动画、表述等活动,帮助学生用图解法梳理出免疫反应过程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文字转化图像的能力、识图析图能力、文字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得出免疫细胞抗击病原体要经历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能够区别B、T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的不同点。最后设置“头脑风暴”活动,力求立足学生实际,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落实身边的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生命态度。
29.【参考答案】
(1)教学重点:说出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学会控制自变量。
教学难点:对酶的作用的探究。
通过环节2和3突出教学重点,环节2中对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比较,学会对变量的控制。环节3中进一步的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酶的作用。
(2)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其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性;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学习,激发探索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2)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