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大脑功能紊乱引起的情绪低落和思维迟缓。表现为兴趣减退,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等。那么,怎样让孩子走出抑郁呢?
注意孩子平常对事物的反应
父母并非等到孩子有异状才要留意,平常就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例如会不会退缩、逃避?有没有突然整理喜欢的东西送人?只想一个人在家?有时,抑郁症的反应不是心情不好,反而以开朗、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可能也是自杀的倾向或前兆。无论如何,当孩子“变了一个人”时,就要特别注意。平常要注意子女的生活作息、学业及交友状况,让孩子该上学就上学、该休息就休息,得到充足的生理满足及生活照顾,不要打乱孩子的生活顺序,让身心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抓住和孩子相处的机会
虽然可以将孩子交给学校,让老师辅导,或由医师开药治疗,但孩子毕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千万不要忽略和孩子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建议和孩子一起讨论作业、参加团体活动或做户外运动,甚至一起打电动,让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一起的”,平常亲子互动频繁,多数孩子都会将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扮演倾听者的身份
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看他们平常的表现,留意他们表现挫败的地方,比较容易察觉孩子的异状,然后从旁鼓励及协助。“多听”是有技巧的,千万不要只将时间浪费在“说教”上,也不要刻意要孩子坐下来谈,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沟通,才是最有效的管道。
担任解决问题的角色
发现孩子有“异状”,最好在闲聊时借机用言语激励孩子,但鼓励之余,千万不要帮孩子做决定。父母的功能,是从生活中提供面对困难的解决方案,担任指点迷津或解答疑惑的角色,如此一来,才可能让孩子了解父母是可以帮助他们的。父母也要常常了解并熟悉孩子的朋友及老师,一旦需要帮忙,可立即找到适合人选。多吸收相关新知
当抑郁症演变成中度或重度时,“就医”是最好的办法,不过父母通常比小孩更不能接受。常常接受新资讯,才不会有偏差的认知。现在小孩对抑郁症的概念,有时甚至比父母丰富,父母平常可参加医疗院所的卫教课程,多吸收抑郁症相关资讯,加强自己的新观念。不要以传统方式看待抑郁症子女,认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要他们勇敢、坚强一点,这样对病情一点帮助也没有。协助就医、配合用药
抑郁症症状有轻有重,有时仅需心理治疗,有时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团体治疗方式、催眠自我疗愈等,在医院或各县市都有抑郁症患者自发性组成的身心调适会,定期办讲座或服务性活动,让患者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需要陪孩子就医,可事先“做功课”,将孩子的状况、问题归纳整理好,方便医生询问并进一步讨论,同时配合医师建议及指示,了解医师给予的诊断是否明确?同时提醒孩子服药、监督用药等。
孩子们的成长道路可能会面临许多压力和挫折,这些经历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症状。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的迹象时,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