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我校一年级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叫做美术?”很多孩子回答的是画画,而只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回答的:“美术是门艺术。”其实美术何不就是一门艺术,不要小看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小艺术家,孩子们的画质朴、稚拙,富有情趣,虽无章法,但笔下的形象却更分外生动,更具有生命力。大胆的创想与新奇的构图往往令我们这些成人都赞叹不已,有时我们都未必能画出如此的佳作。
《小神龙俱乐部》中《艺术创想》这个节目,“创想大王”尼尔布坎南在英国家喻户晓,他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变废为宝,大胆想象创作,令人大开眼界。在小学课堂上可以多借鉴《艺术创想》这个节目,让孩子们可以大胆的“艺术创想”。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能够把“玩”应用到课堂上,把色彩“玩”得更漂亮。
比如一年级《各种各样的形》这一课,就可以借鉴《艺术创想之大型拼图》,让孩子们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校服,书包,文具等等,然后一同去户外拼接成人或动物的图案,并进行拍摄,这样做可以更好的锻炼孩子们动手合作能力,让孩子们了解艺术就存在我们身边。
再比如《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我们也可以采用“波洛克”游戏,波洛克是美国著名抽象派画家,他主要是在布上随意泼洒完成创作,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这个原理,用拖布在长布上完成随意泼洒的创作,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中尽情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 放飞孩子们的想象力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同是画苹果一节课,在美国老师拿来一筐苹果,每个孩子人手一个,然后孩子们自己观察来创作,而在中国,老师则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然后孩子们临摹,相比较来说,中国孩子画的苹果更加的规正,可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思想也被束缚了。美术不仅仅是画画得像就是好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说教者,我们不能剥夺孩子们学习创造的能力。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遏制孩子们的想象力。
在国外,孩子在墙上画画,家长首先会是夸奖孩子,然后再教育他应该去该画的地方画,而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可想而知,家长是什么样的态度解决这件事,而这会让孩子从此失去创作的冲动。孩子的画常常用来比拟大师的作品,清新而自然,我们常常看到了孩子在画中最本质的流露,看到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最本质的认识和最原始的感知,没有半点的虚假。通过孩子的画,你可以了解他们内心所想,了解他们最清澈纯真的心灵。绘画是孩子们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投射和反映,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生命最原始最简单的绽放,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美好桥梁。所以,当孩子们画出了歪房子,歪桌子,甚至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物时,请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责怪他们,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听听他们的想法,多给他们鼓励和支持,也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吧,他们会还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爱因斯坦虽然不是画家,但他却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入蚁穴。”孩子们常常出现丰富的想象,又罩上了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不要小看每一个孩子,有时候他们的带给我们的东西要更多。
记得我小时候有次上美术课,老师说画一节想象画,我想了一会,告诉老师,我想画月亮和星星打电话,老师说非常好,但是这个创意老师却告诉了画的比较像的同学,让她画了一张,然后参加了比赛,并获了奖,从那以后,我便暗暗下自决心,一定要画得像。长大之后由于高考美术这种硬式考法,几乎每个考生画的画都是规规矩矩的,就连色彩考试中,画的衣服的颜色都是老师提前调好的。
在这里,我不是批判我国现今的美术教育,只是,如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我们给与的评价不是用像与不像,他们长大以后会是怎么样的。中国会不会也多了一些像达芬奇、毕加索、梵高、米开朗琪罗这样的伟人。
美国哈佛大学茄德纳博士说:“教师的任务基本上是为自然出现的那些发展提供支持,对来自儿童的积极性作出赞许和同情的反应。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大胆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有利于情感交流的平台,其实老师的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定的地位,我不敢保证能培养出大艺术家,但我却不想让我教过的孩子在童年的美术课上留下任何遗憾和委屈。我希望他们有一个被保护的童年,被保护的梦。所以要做到善于启发,激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尽情感受身边的美,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不去干扰和限制他们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不去扼杀每一个孩子的创作梦想。激发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可以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