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修工在电话里讲:一辆配置机械液力变速器的道奇捷龙多用途车,车速在40km/h左右时一点刹车发动机就熄火,并强调说该查的都查了,该换的也都换了。笔者立刻回答:那你就交车吧。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不,交不了,“涛声依旧”。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车修完后并经实验证实故障已排除了,可偏偏交车时原先的故障又出现了,在客户面前非常尴尬。
有时还遇到用尽三、五天的时间搅尽脑汁、想尽了千方百计可就是排除不了故障的经历,最后只好请别人帮忙,可往往等别人修好后又后悔万分——“自己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呢?”
很多人都在感叹汽车维修行业整体文化素质很低,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现实。可为什么有些非常优秀的修理工,他们的文化水平只有高中、初中,甚至还有小学的。这与我们倡导的学历与维修技术是相辅相成的,难道不矛盾吗?
还有,同样干了几年的汽车修理,有的进步非常大,而有的虽然很用功、很刻苦,可就是长劲不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述五个问题看似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内因,这个内因就好像一只无形的手,它影响着我们对汽车故障判断的正确与否;影响着我们操作程序及维修方法的确立;影响着我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维修技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还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这只时刻影响我们的无形的手就是思维。
随着汽车维修技术的进步,其维修过程越来越依赖于通过规律进行分析(经验分析和实验分析)、对比、推理、判断等建立故障排除模型(更多的是形象模型),并按正确的操作程序进行。
比如,上述第一个例子,修理工说“该查的都查了,该换的也都换了”他的潜台词就是这辆车应该“没有问题了”。而恰恰是由于他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分析与调整,所以“该查的都查了,该换的也都换了”并不肯定等于“没有问题了”,逻辑性错误导致方法错误,结果是“涛声依旧”。
第二个例子中出现尴尬局面的原因,多半是由于在故障诊断过程中缺少对引起故障现象原因的条件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故障排除有两个常用的逻辑性分析方法,一是经验法,二是模糊推理法。而这两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很难用定量、定理进行衡量与确定,更多的是“可能”、“大概”和“也许”。正确的思维方法应该是将几种思维方法(包括经验法与模糊推理法)结合起来创建一个新的故障诊断模型。在进行故障诊断之前,要了解甚至要再现故障出现时的环境(包括大气压力、湿
度、路况等)、温度(包括环境温度)、速度、工作油类以及操作习惯等,还要清楚引发该故障的各种原因,最后排除次要的、表面的,找出根本的原因。现代汽车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的越来越多,经常会遇到更换一个元件后问题当时解决了,可过一段时间故障又会再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故障是由系统误差累计造成的,所以更换了某一个误差较大的元件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这个例子说明,在进行汽车故障诊断时,受思维局限性束缚,对故障发生的客观条件缺乏必要的追索,加上对现代汽车出现故障的规律(系统故障)了解不够,难以进行逻辑性分析,最终导致“遗憾”的发生。
第三个例子“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他心里还藏着一句话——“我也不差,只是没想到而已”,等到下回仍然会是“没想到而已”。为什么总是差那么一点而“没想到”呢?这种“没想到”实际上就是思维的差距,是思维的分散性、联想性不强,或者欠缺一点逆向思维的意识。
后面两个例子,可能认为那些人先天聪明,笔者认为虽然先天聪明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他们今天更多的是通过过去的经历积累(知识与见识)而建立起的思维模式(思考方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正确思维分析的作用。作为现代汽车维修人员,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误判、返工以及材料、时间的浪费,甚至影响客户的忠诚度。
哲学家常说,在我们的地球上,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类所独享的一种专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之一。法国思想家伯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