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关节一共有多少关节?足关节各关节的详细介绍
足关节包括距小腿(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跖骨间关节。
1.距小腿关节 亦称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近似单轴的屈戌关节,在足背屈或跖屈时,其旋转轴是可变的。踝关节的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增厚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或称三角韧带),为坚韧的三角形纤维索,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由不连续的3条独立的韧带组成,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3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和向后内止于跖骨及跟骨,均较薄弱。
踝关节能作背屈(伸)和趾屈(屈)运动。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背屈时,较宽的滑车前部嵌入关节窝内,踝关节较稳定,当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足能做轻微的侧方运动,关节不够稳定,故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跖屈(如下山、下坡、下楼梯)的情况。
2.跖骨间关节 是趾骨诸骨之间的关节,以距跟关节(也称距下关节)、据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较为重要。
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功能上是联合关节,在运动时,跟骨与舟骨连同其余的足骨一起对距骨作内翻或外翻运动,足的内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内侧称为内翻。足的内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外侧称为外翻。内外翻与踝关节协同运动,即内翻常伴有足的跖屈,外翻常伴有足的背屈。跟踝关节的据跟舟关节联合构成跗横关节,又称chopart关节,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间,呈横位的“s”形,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实际上这两个关节的关节腔互不想通,在解剖学上是两个独立的关节,临床上常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跗骨各骨之间还借许多坚强的韧带相连结,主要的韧带有:跟舟足底韧带(又称跳跃韧带),为宽而肥厚的纤维带,位于足底,连接于跟骨与足舟骨之间,对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起重要作用。另一条为分歧韧带,为强韧的“Y”形韧带,起自跟骨前部背面,向前分为两股,分别止于足的舟骨和骰骨,在足底尚有一些其他的韧带,连接跟骨、骰骨和跖骨底,对维持足弓都有重要意义。
3.跗跖关节 又称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平面关节,可作轻微滑动。在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之间可有轻微的屈、伸运动。
4.跖骨间关节 由第2~5跖骨底的毗邻面借韧带连接构成,属平面关节,活动甚微。而第1、2跖骨底之间并未相连,在这一点上趾与拇指相似。
5.跖趾关节 由跖骨头与近节跖骨底构成,可作轻微的屈、伸、收、展运动。
6.跖骨间关节 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7.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在灵长目动物中,只有人类的足是基于骨骼的形态而形成明显的弓形。足弓是动态的,它与肌肉、韧带一起构成了功能上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足弓习惯上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的3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内侧纵弓前端的承重点在第一跖骨头,后端的承重点是跟骨的跟结节。内侧纵弓比外侧纵弓高,活动性大,更具有弹性。
外侧纵弓有跟骨、骰骨和外侧的两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外侧纵弓的运动幅度非常有限,活动度较小,适于传递重力和推力,而不是吸收这些力。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的两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外侧纵弓运动幅度非常有限,活动度较小,适于传递重力和推力,而不是吸收这些力。
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中间楔骨。横弓呈半穹窿形,其足底的凹陷朝内,当两足紧紧并拢时,则形成一完整的穹窿。横弓通常是由跖骨头传递力,腓骨长肌腱是维持横弓的强大力量。
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使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脚架”。人体的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后传递到跖骨头和跟骨结节,从而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在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足弓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以保护体内器官,特别是大脑免受震荡。
足弓的维持除了依靠各骨的连结之外,足底的韧带以及足底的长短肌腱的牵引对维持足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韧带虽然十分坚韧,但缺乏主动收缩能力,一旦被拉长或受损,足弓便有可能塌陷,成为扁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