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调节大学生心理压力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2大学生感情方面的压力
感情方面的压力可以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方面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孤独感所造成的种种感情闭塞问题。
1.亲情方面
我们都知道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格外急切,所以一般中国孩子都按照父母选择和安排的道路一路走下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成不变。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不容易,一边是父母期待的眼神,一边是残酷的人才市场,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丢掉了进取心,懒惰、浪费,看着可怜的成绩,一方面觉得对不起父母,一方面又下不了决心奋发图强,在愧疚与自责中惶惶不可终日。
2.友情方面
都说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把金钱当作衡量友情的筹码,比如某位同学过生日,如果你本来和他关系不错却没有送礼物,那么你们的友谊就岌岌可危了,而送他礼物的同学不管以前关系怎样今后或长或短都会保持一种相当亲密的关系。聚会要不要请某人,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难题,而且种种消费又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带来许多难堪,面子、友情和金钱成了大学生的选择难题。
3.爱情方面
有人说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然而纵观今日大学生恋爱现象却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恋爱动机、恋爱目的、恋爱方式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班男生谈恋爱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洗衣服;有的是想找一个人给他做作业;有的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女生则是为了虚荣心;当然想找一个长期饭票的也不乏其人。试想一下如此不健康的恋爱心理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何种幸福呢?种种花费只是过眼云烟的快乐,情人节、中秋节、生日只是为了平淡的生活有一点乐趣,时时面临着分手的危机,毕业就是劳燕分飞,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快乐不如说是为了寻找痛苦。
为了全面掌握当前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和特点,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由于考虑到年级差异及性别差异,选取被试时按照各年级人数均等及男女被试均等的原则,即在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中抽取200名学生,其中男女各半,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85份,回收率为97.75%。其中有效问卷为781份,有效回收率为97.63%。经统计后的结果显示87%的同学谈过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从年级分布来看,一年级占18%,二年级占29%,三年级占 34%,四年级占19%;从性别角度来看,女生恋爱比率是35%,男生恋爱比率是30%,女生恋爱比率大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早有关。在大学时候应不应该谈恋爱的问题上,62%的同学选了“应该”,19%的同学选择了“看缘分和机会 ”。这样看来, 对大学生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占到了81%,只有8%的学生选择了“不应该,以学业为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他们自身谈恋爱的目的评价并不高。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时,有47%的学生认为仅仅是“相伴度过大学生活”,33%的学生认为是“走一步,看一步”,还有11%的学生认为“为满足情欲的需要”,只有9%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以后组织家庭”。这些多元化的恋爱动机表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爱情不以婚姻为最终目的,恋爱的随意性比较大,周期性较短。爱情问题多存在以下几种特点:
(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怎样”时。选择“严肃认真、忠贞专一”的只占21%,而选择“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9%,还有17%选择“朝三暮四”,13%的学生选择“玩世不恭”,后三者相加到达了79%。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并不完全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而是或为暂时满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或为了消除寂寞、调剂单调的大学生活,或出于从众心理而赶时髦,或为寻找经济支持等等,他们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更强调个人感情第一,偏重其心理的要求,而忽视爱情的道德和责任。又由于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够慎重,忽视爱情道德和责任,恋爱冬季多元化,恋爱随意性比较大,会加大大学生的恋爱失败率。失恋的痛苦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如不能及时排除对爱的绝望,则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大学生虽步入青春期,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只有拥有较强心理承受力,善于利用各种宣泄、转移的方法进行处理,才能安然度过精神危机。大学生以自己懵懂的感觉去追求爱情,走上恋爱的道路,他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不断成长,谱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然而,在爱情受挫后很可能对学习对自信心以及生活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损害。
(2)不诚信的爱情行为。大学阶段是青春勃发、奋发有为的黄金阶段。当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们在自己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渴望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作为有着青春活力的青年人来说,爱情同样是大学生所向往的。大学生本应该把自己的爱情和事业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由于不诚信的爱情行为的出现,使一些奋发有为的青年沉溺于感情纠葛、或抑郁难以自拔、或做出过激行为。总之,在情感纠葛中他们的意志被逐渐消磨,理想被逐渐忘却,大好的青春年华在痛苦中流逝。
(3)单相思。研究表明,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完全达到性成熟水平,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感与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寻找异性朋友。但由于在恋爱观、道德观、人生观和自制力方面尚不成熟,不免常使自己陷入感情的旋涡。他们迫切需要“爱”和被别人“爱”,而这种“爱”一旦得不到就感到惶惶不安、陷入孤独。恋爱中的大学生常陷入情网不能自拔,一日不见便感到孤独。当一个大学生对异性表现出热烈的爱,而对方则对这种爱表示冷淡,不予理睬或嘲笑、讽刺时,这种“单相思”也会使其陷入孤独。有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可摆脱孤独,结果只会亵渎爱情,绝不会从根本上克服孤独,也不会真正享受到爱的幸福,日后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孤独痛苦。
从我们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有18.6%的学生最近几年几乎总是感到孤独,32.6%的同学最近几年经常感到孤独,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吗”,41.8%的同学表示认同。调查问卷中问到“你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时,大学生选择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苦恼; 其次为学习上的焦虑和其它问题。涉及大学生最感失落的是什么?多数学生都选择:友谊。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文明词即有“孤独”、“无聊”等。由此可见,孤独感,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片面特殊的心理现象,而带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孤独吞噬着学生的心灵,使其痛苦异常,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久之势必使健康的心理扭曲,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或疾患发生,也可将其引入歧途——把精神寄托于虚无或寻求低级的精神刺激,由此而引发各种行为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走访身边同学等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学生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个体主观上、生理上的原因,也有周围环境、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期的闭锁心理。青年期的心理闭锁性是导致大学生孤独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校大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八至二十二三岁之间,从生理上讲其身体已发育成熟稳定,但心理上仍处于重要发展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是探索与确立自我的时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审视周围的一切,常以陌生的眼光关注和领略自己与人生,内心世界一般不轻易外露,在自我确立的过程中,他们以自己主观的眼睛发现问题、解释疑难,迫切需要他人的理解,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承认。但由于其社会阅历尚浅、社会化程度较低以及最近几年大学生优势的失落,且当今许多陌生、矛盾的东西令他们应接不暇,靠自己不能解释,也无力解释,于是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产生隔膜,心理上难以平衡,就采用消极的闭锁心理方式封闭自我,以敏感脆弱的心态转悠在社交圈中,表现出对外界和他人的疏远,抵触或猜疑,因而深感孤独苦闷。
(2)新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般要远离家乡和亲人,而大学里的社会关系又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会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此外,高中阶段,大家目标比较一致,在统一目标追求下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目标分散,大家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各人的志向与兴趣也不尽一致,因此虽然大学的交往范围扩大了,大家又为同龄人,但人际关系客观上较难建立,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需较长时间的努力。这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形只影单,孤独感油然而生。大学阶段是青年人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大学生客观全面分析和评价自己需要随着各类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大、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常常会把未来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处事简单轻率,另一方面又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所以在现实中他们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在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受到一定的阻碍和挫折,或者对自我有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性的心态,过多的独处,不与人交流,这样会出现各种行为和情绪问题。终使自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遇中。
(3)交际能力差。大学生关注人际交往、对社会交往需求很高。愿意同学之间,师生之增进了解,沟通心灵,发展友谊,但对交往内容、交往形式缺乏理性认识和亲身实践,故在新人际关系中,出现交往的被动和错位,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如社会交往时临场表现紧张,在陌生的同学老师面前感到无话可说,甚至于束手无策、发言和说话语无伦次,怕课堂提问,怕到讲台上当着同学的面讲话,怕参加某些座谈会,参加后一言不发,见了老师和院系领导显得拘谨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同学在观念、习俗等方面沟通困难,导致交往上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不遵守交往的基本规范,不讲究交往艺术,而交往不顺利,又使自己陷入被动,最终将自己推向孤独。
(4)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高中时,许多人对大学都怀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得十分完美。然而,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发现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大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莫过如此,希望一下子落空,一种若有所失的孤独空落感袭上心头。有的学生经济困难,有的学识相对贫乏,兴趣不广泛,无特长,现实对他似乎冷酷无情,现实的自己也变得似乎软弱无力,理想难以实现。而强烈自尊需要又使他们尽量掩饰自己的不足,难以将真实的自我加以袒露,甚至装出一副成熟感或对现实抱一种冷漠超然的态度,将自己游离于集体他人之外而孤影自怜。
(5)网络的负面冲击。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能有效实现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角色转换,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丧失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容易形成缄默、孤独、冷漠、紧张的心理以及责任感的缺乏。另外,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却远离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冷漠,忽视人际交往的真正情感需要,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因此,网络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
(6)高校教育体制的不足。台湾等地的学者提出一个令人震撼也令人深思的问题: 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不见了,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技术、而对其他越来越冷漠,现代的教育不是以“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更多关注技术和功用效率。在高校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的培育,忽视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样大学生在面对许多困惑、迷茫、彷徨等问题时得不到帮助,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如: 厌学、孤独、自杀等。另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学校方面确实有些工作没有到位。现在的本科生的辅导员制、研究生的导师制形如虚设,当他们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有时候同老师一星期只能见面一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效果不明显,都是照本宣科讲理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
(7)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求职竞争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不安全感,未来的不可捉摸性和对前途的焦虑、担心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的急剧增加,许多大学生在这种内外双重压力下失去了对未来、对自身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信心而逐渐将自己的心灵锁定在孤独这样的人格黑屋中。另外,有些大学生面临当今社会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因此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失去自我失去奋斗的目标,也容易陷入孤独的境遇中。
3大学生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主要指的是和学习相关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原先的佼佼者地位突然消失,一时难以适应,有的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的艰苦程度估计不足,对于大学上课的方式不太习惯,而教师课后辅导较少,觉得课程内容太深,学习负担重,有些学生一听到考试不理想或要补考便掉眼泪,个别女生甚至采取暴饮暴食的过激行为来减轻压力。而大二学生, 他们将面临国家英语四级统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虽然一次通不过还有机会,但这类考试不仅事关他们将来求职,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比如这段时间英语专业学生四级成绩就给很多没有通过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实力产生怀疑;一方是因为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准备其他类考试,如英语八级考试,而他们还得为四级奋斗。还有就是一般院校的大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 也有其独特的问题。一般院校由于自身存在的生源、学生质量、就业方面不如重点高校优越,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往往觉得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尽人意,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 埋怨自己“走对了路进错了门”, 看到人才市场对一般院校的种种“歧视”,更自感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无光,整天怨天尤人,有的甚自暴自弃。有位贫困生谈到:我上的学校是一般院校,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好,但是家中为我上学已经倾家荡产,每天我都在困惑、担忧中度过。因此,如何帮助这些在校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调整心态,重振信心,则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4大学生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是经济压力,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来自农村的同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三分之一的城镇孩子因父母下岗失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部分同学的学费是父母东借西凑借甚至借高利贷来集来的,也有许多同学办助学贷款解决学费问题,多数同学通过做家教和各种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每次开口向父母要学费和生活费都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想着早日工作来报答父母,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当前高校中出现的人际交往关系经济化趋势,这些经济负担无疑给贫困学生带来了诸多压力,同学生日,班集体聚会,种种集体活动,对于经济富裕的同学来说是享受生活,张扬青春的机会,但对于贫困生来说却是难以启齿的痛,花上一星期的生活费却换一次聚会的闷闷不乐。而且,这些压力将伴随他们直到毕业。其中多数学生会由经济压力引起心理失衡,影响其学业的完成和正常的生活。也有不少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学业、就业等压力而产生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或从各方面帮助这些学生,还会导致个别学生由于经济压力过大而一时冲动干出不明智的错事。例如,笔者就碰到一起女生寝室内盗事件,最后查明是其中一名女生由于家庭贫困,缺钱买日用品而冲动一时。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应该是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