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自残的心理干预
随着环境的改变,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冲动的较好控制,孩子的自残行为会逐步减轻,一旦度过了心理危险期,步入成人期后,一般不会再出现自残行为。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自残的心理干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不良情绪来袭时可以选择运动、旷野狂吼、湖面扔石头、宣泄室宣泄、看书、听音乐、蹦迪、无人处大哭一场等健康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或转移注意力。尽量避免喝酒、打架、人多的地方大哭大闹等不良的宣泄方式,谨防不良方式宣泄成瘾。
2、找学校心理老师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没有心理老师的学校可以选择信得过的朋友或父母倾诉,前提是要保密,倾听者能理解和接纳自残者,选错对象有时会火上浇油。
3、努力寻找减轻压力的方法,降低对未来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4、经常提醒自己自残危害很大,暗示自己远离自残。
5、无法自我矫治时要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学生为什么会自残
玩酷心理导致自残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纹身、穿孔正成为一种时尚,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到专业的纹身店整形,没钱的学生自己在身上盲目刻画形成自残。
“我并不是想自杀,我只是想在肚脐上穿一个脐环,没想到感染让老师知道了,老师以为我是自残。”
“我只是想在手臂上刻一个忍字,疼痛让我总刻不成,一生气,我就又划了几刀。”
“我感觉身上有疤痕的学生很酷,所以我也在手上划了几刀。”
模仿心理导致自残
看到自残的同学得到了一些好处,盲目模仿导致自残。
“初一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喜欢自残,当时我就和她学。第一次是狠狠的划过去一刀,当时感觉不怎么痛,就刻了一个字。我想说的是,那个时候真觉得自残很酷。后来越来越狠了,只要心情不好就想自残,被人骂也想自残,做错事也想自残。”
“某某同学自残后老师从来不敢批评他,我就像他学了。”
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
人遇到严重负性情绪干扰的时候,来自心理上的痛楚会让人受不了,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式来减缓心理的痛苦,人有时候就会选择伤害身体来转移心理的痛楚。
“其实我自残都是因为恨的人太多了,只有用痛来压制会让我好受些。。。。”
“每当我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用刀片划我的手臂,我喜欢血涌出的那刻,各种鸭梨和不爽都随着血液流出被释放了……”
用自残引起关注,达到目的
“爸爸一骂我我就自残,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闭嘴了。”
“每次自残后老师同学都来看我,关心我,我感觉很温暖。”
“我妈很小气,舍不得给我买东西。有次我想买一个智能手机,她不让,为了吓唬她,我用准备好的刀片在手臂上划了一刀,她一着急就答应给我买了。从那以后,我一遇到想要的东西估计妈妈不同意我就划手,难过时我也划手,现在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了。”
习惯下的无意识自残
多次自残得到的好处,自残被强化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导致无意识自残。
“现在我很害怕,我一激动或者难过时就会自残。上周在夜市上喝酒,隔壁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想闹事,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摔了酒瓶先划了自己的手,他们看见鲜血流出来就吓跑了。事后我也害怕,操!医生说再划深点大血管就断了。”
病态审美导致自残
有一个学生喜欢一个下肢残缺的女同学,他认为那个同学走路一瘸一拐很美,喜欢上了那个女同学。女同学不接受他的求爱,他自毁手臂终得残女青睐。
用自杀结束痛苦
人和某些高等动物在极端不适或极其恐惧的情况下,由于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会产生过激行为。猎物跌入陷阱不能逃生会选择撞墙,人为了结束不适和恐惧,会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痛苦。
3如何看待青少年自残问题
一 什么是自残?自残的表现?
自残是指人刻意地伤害自己的行为,就是有意识地以种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称为自虐,是减轻情感痛苦和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自残者进行自我伤害的常见方法包括刀伤、烧伤、削发、刮皮肤直到渗出血迹、撞墙、过量服用药物或毒品等。
自残行为通常在十几岁时开始,可能会持续到28-32岁,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产生自残行为。
二 自残行为的主要“作用”
1 是一种应对困难和痛苦的方式,这些困难包括焦虑、压抑、威吓、歧视、朋友的疏远、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虐待、家庭破裂,或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刻意伤害自己的人常常怀有厌恶自己、恐惧、担忧、愧疚、压抑、尴尬、孤独等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困难感到极大无助、失控、和绝望时,似乎只有通过自残,把无法忍受的感情痛苦转化成为一种身体形式,才能宣泄自己的感情,减轻情感痛苦和生活压力,缓解愤怒和紧张,通过能够控制自己对自己做些什么来获得一种控制感,从而防止自己作出更加糟糕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自我伤害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2 是一种惩罚自己的方式,自残者可能会对自己做过的事或者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无法控制的事感到无法忍受的内疚和羞愧,通过自我伤害对自己进行惩罚。自残者通过自残行为还可以向他人传达自己内心混乱的情感,或是获得和维持自己对其他人的行为影响,或是获得一种快感,就像陷入毒瘾一样,或是把注意力从情感痛苦转嫁身体痛苦上;或是继续延续在孩童时代经历过的虐待模式,或是表达或压制自己的性欲。
3 是一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具有破坏性。大多数自残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有害的,但通常并不危险,一般不会想到要杀死自己,相反是想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为封闭的情感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他们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是自残也可能会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即使自残者最初并没有这样的意图,那些反复进行自残的人常常存在长期或周期性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有潜在的自杀倾向。
4怎样帮助自残孩子
1 父母、老师要留意孩子发出的“警报”
孩子是否突然间不像以前那样喜欢穿短衫或短裤了?
是否在手臂上戴上饰物来掩盖自己的伤疤?
是否比平时更容易发怒、心情沮丧、容易哭泣或是孤僻?
学习成绩是否滑坡、是否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是否有障碍,是否失眠或嗜睡?
饮食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愿意和人交流?
是否酗酒或滥用药物等?
2 不避讳谈论自残行为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首先要做到的是敢于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分享他的感受,他们会因父母的理解而感到舒服和轻松;如果他们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做一些简单而积极的活动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看电影,去公园散步等。
3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父母需要冷静而友好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行为,需要仔细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他为什么要伤害自己,要承认和接受他所遭受的切肤之痛。不要对孩子的自残行为进行评判,更不能对孩子的自残行为进行惩罚。父母要向自残行为的孩子表示关爱、支持与同情,集中精力看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问他怎样做才能帮助他。父母要在孩子面前乐观一些,父母的生气、怨恨和痛苦只会使孩子感到内疚和自卑,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4 不要强制孩子放弃自残
立即制止自残行为通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短期内向孩子提供帮助和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作为父母,不要强制孩子放弃自残,克服自残行为只能靠孩子自己。可以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你可能并不会完全放弃自残行为,但是你应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方式来努力控制这种行为;你可以对自残行为做一些限定;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合理地限定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坚持要伤害自己的孩子做一些合理的限定,从而限制伤害的程度。例如要求孩子在规定的地点、时间内,用限定的方法进行自残行为。制定这些限定可以让孩子明白有好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进而最终慢慢克服自残行为。
6 为自残行为提供替代品
为了帮助孩子,父母要考虑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自残行为,是否有其他的办法可以替代这种行为。帮助孩子考虑当压力逐渐增大时,是否做些别的什么事情来获得解脱。例如抓一把冰块直到融化;用球拍使劲击球;捶打枕头或用枕头往墙上打等。通过这样行为,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不用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排解自己的压力。
7 寻求专业帮助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时,可以向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病医生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团体治疗、理性情感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帮助自残的青少年改变消极认知,学会控制情绪,增强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改善家庭关系。
遵照医嘱患者可以服用一些选择性多巴胺摄取抑制剂,改善体内多巴胺缺乏的状况。患有抑郁症、创伤后应激反应以及严重焦虑症的人可能需要服用药物来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稳定情绪。
8 父母的作为
(1)为达到较好治疗效果,父母需要主动参与到治疗计划中。
(2)父母应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以满足孩子对爱、友谊、安全等的基本需求。
(3)父母应主动去认识孩子的朋友,从他们那里通常可以及早了解到孩子的自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