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搞好 小学 低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搞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数学教学技巧。
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灵活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每天用杯子装水,那么杯子装水的多少可以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取名字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很容易唤起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问题又与每个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便会开动自己的小脑瓜给它取很多很多好听的名字。教师给予鼓励之后,便从数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掌握容积的定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体积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对容积定义的理解在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那么怎么求一个容器的容积呢?每个学生手中的水杯到底又可以装多少水呢?让学生想办法将自己水杯的容积给求出来。这下学生可犯愁了,数学课堂中只有学习用品,又没有测量水体积的工具,我该怎么求出容积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容积的求法,学生在全身心地和教师一起探索之后,豁然开朗,从而教师能够更轻松、愉快且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但揭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2明确数学教学课应是一堂艺术课
1.口语表达要有感染力,评判一节数学课成败的重要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特别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一堂好的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感染力,特别是口语感染力,口语感染力强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上有意传授的东西,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因此一堂好课可以说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贫乏的言辞、呆板的语调,是不会感染学生的。教师对学科的真诚、专注、兴趣、爱好及自豪感,都会形成对课堂的感情投入,这里就需要用口语表达进行穿针引线,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模仿、思考、记忆和探索。
2.口语表达要有深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只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和途径,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故一堂好的数学课上的口语要力戒哗众取宠,浅尝辄止,片面追求形式上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广度、深度。口语表达要有深度,是指数学教师的口语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恩想性和科学性。不能信口开河、海阔天空,更不能无中生有、节外生枝。只有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口语的清晰流畅、优美动听;才能追求讲授内容的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分析问题如行云流水;解答疑难入木三分。
3.口语表达要有肋于记忆,教师所讲内容,有些需要学生短期记忆,有些需要长期储存,教师在准备一堂好的数学课前除应明确地考虑和确定本节课在记忆上的各类任务外,还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记忆效果。特别是如何应用口语来协助学生记忆。此时的口语表达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利用好重音,说话声音要有轻有重,语意要有主和次,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显示口语的表现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要利用好节奏,快慢、长短、强弱、缓急、高低、顿挫和停顿的交替使用,有意形成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有张有弛,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停顿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表现形式,对一堂好的课而言,不时留出适当的“空白”和“间隙”,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思考和记忆,是非常必要的,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力求达到口语表达的“入脑”。
3数学课堂引入 游戏 教学的形式
1.竞赛
竞赛是指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适当开展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可组织各种比赛,如,在每日口算中,可进行“☆级口算状元”的比赛,大张旗鼓地表扬做题认真的同学,发给他们小奖状。又如,在教学《看图提问题》练习课时,让学生比赛说图意,看谁说得、最准确。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2.猜谜
教学实践表明,猜谜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如能把某些教学内容编成谜语,引导学生竞猜,不仅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其思维能力。例:教学“时、分的认识”,可设计谜语引入:“一家三代环城赛,赛跑规则真奇怪,虽然速度不一样,谁都不比谁的快。”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或“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是几点整?”(猜一钟点,6点整)。通过引入猜谜,唤醒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儿童学习新知的兴趣。
3.故事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引起儿童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但是利用故事的教法,确是容易收效的。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集中起来,快快活活地来做自己的工作。”由于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结合课题内容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以此诱发学习兴趣。例:教学“名数的化聚”一课时,自编故事“名数家族晚会”,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故事:一天晚上,俱乐部举行“名数”家族晚会,“小时”“千米”两个调皮鬼随着人群也向门口走去。刚到门口,就被站岗的门卫给拦住了,门卫指着旁边的告示牌说:“含有计量单位的数叫名数,你们只是计量单位名称,不是名数,不得入场。”这可如何是好?情急之下,聪明的“小时”拉住在一旁看热闹的“2.5”,并让“千米”也拉上旁边的“1”,于是他俩一下子变成了“2.5小时”“1千米”,门卫一看,只好让他们进去。如此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揭示“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并讲解名数的化聚方法。如“1千米=1000米,2.5小时=150分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