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孩子数学应用题知识
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在解题和应用中较易出错的题型,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那么如何提高孩子数学应用题知识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数学教学技巧。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意识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的老师。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生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a、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b、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
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 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质数与合数的区别。三是通过变换那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运用一般的原理、原则。
分析应用题的训练
分析应用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分析问题就是理解应用题的文字意义和文字意义所表示的数量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理解常用关键词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应用题里常用的关键词有“多”、“少”、“增加”、“减少”、“增加了(减少了)……倍”等,对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只凭字面的含义而确定计算方法,如:红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少5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一看到“少”字马上就想到用减法,学生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真的理解“少”在这里是指红花少一点,相应的黄花就多一点,因此不能用减法。
2、加强对学生关系句理解能力的训练。关系句在应用题里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关系句并能准确的把握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决未知量的决定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关系句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差生,例如:一个应用题是这样的:一根绳子长60米,它是另一根的2倍多12米,两根绳子一共有多少米?理解时部分学生会理解成另一根绳子是这根绳子的2倍多12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把握关系句的准确性,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进行复述关系句,然后学生再读关系句,从而对照出复述的关系句是否正确,日积月累,学生对关系句的理解能力逐步得到增强。
2 认真培养学生审题是教学应用题的前提
1.通过看图、画图、用卡片等多种形式,从简单的应用题入手,耐心引导学生审题,使他们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同学们做红花15朵,比黄花少3朵,同学们做黄花多少朵?”时,我先出示早已准备好的15朵红花后,问同学们黄花应该出示多少朵?同学们回答:18朵。我问:为什么是18朵?同学们回答:“因为题里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少3朵,也就是说黄花比红花多3朵,所以黄花有18朵。”然后我出示18朵黄花,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比黄花少3朵的道理。为了使同学们加深理解,我又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认识,杜绝部分学生单纯看字眼逢多便加,逢少便减的做法。
2.通过自编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各年级课本上看图编题,看式编题的内容很多,我在教学中侧重了这方面的研究,先让学生给应用题补充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应用题,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结构及数量间关系的理解。
3.通过预习、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学生进入二年级后,读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始布置预习时,让学生按事先拟好的要求去预习、领会,通过预习使他们明确每道题中哪是已知条件,哪是所求的问题,哪些是关系直接的,哪些是关系间接的,懂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做什么。
3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中的常见问题
1、审题能力方面,通常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审题不清或审题太快,加上题型的文字较长,条件较多,所以,学生为了尽快理解题意,往往只把题目匆匆的浏览了一遍就自认为已读懂题意,这时学生会漏看题目的条件,从而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歪曲题目表达的意思,欲速则不达。
2、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在读完一遍题目后表示不理解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学生经常对题目不能整体把握,记住的是支离破碎的内容,更不能及时地用相关数据来简洁的表达题目中的条件,平时积累的知识面不广,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变量不熟悉。
3、心理状态能力方面,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应用题有畏惧心理,进认为应用题他一定不会做,所以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去读题,遇到简单题,学生会人为加大难度,歪曲题目意思。